金秋时节的天津港煤码头堆场内,现代化煤炭装卸设备正在紧张地作业,这个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一派繁忙的景象。“蓝领专家”孔祥瑞正指挥在煤码头一线。
“我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目睹了这座港口从落后的小港一步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世界第六大的现代化港口。”提起天津港的变化,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孔祥瑞感触颇深,“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天津港的今天。”
从1972年进入天津港,孔祥瑞在天津港已经整整工作了36年,凭着几十年如一日的钻劲,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凭的码头工人成长为有着170多项科技成果的“蓝领专家”和全国劳模 ,通过技术革新为企业创效近亿元。
站在煤码头眺望进出港口的货轮,孔祥瑞有些激动地说:“我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里这座港口由弱到强的历史巨变。”
回忆起30多年前的天津港,孔祥瑞连用了几个“只有”:港口能够泊停的船舶最大只有万吨级;年吞吐量只有几百万吨;全港只有三台门式起重机(简称“门机”),人力装卸效率十分低下,最多时压船达上百艘。
“当时,工人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跟现在没法比。”孔祥瑞说,“宿舍是一下雨就进水的平房,第一年的工资只有17块4毛钱,每个星期吃的就是从家里带的咸菜。”
孔祥瑞说,社会上称我们为“扛河坝的”“扛大个儿的”,找对象时对方一听是天津港码头的都不愿意。回忆到这里,有一件事至今还难以让孔祥瑞释怀,他说,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市区和塘沽的人想对调工作,私下里会把调动信息写在纸条上,张贴在墙上,纸条上特别用括号注明“天津港除外”。孔祥瑞感叹道:“你想想当时天津港在人们心中是一个什么地位!”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给天津港带来了发展活力。”孔祥瑞说,这一年,天津港打破了吃了几十年的大锅饭,在一线工人中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收入大幅增长,极大地激励了工人的积极性。
由此,天津港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吞吐量几年一个大台阶。孔祥瑞翻开他的笔记本,如数家珍:1984年突破1000万吨,1988年突破2000万吨,1993年突破3000万吨,此后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激增。
2001年11月14日,是一个让天津港人自豪的日子,这一天天津港率先成为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吞吐量破亿吨的大港。孔祥瑞说:“天津港1952年重新开港,实现第一个亿吨用了整整49年,差不多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啊!”
冲击亿吨大港让孔祥瑞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他正在天津港装卸六公司开门机,全公司承担着2500万吨的作业量,这意味着18台门机要比往年多干三分之一的活。
还有没有潜力可挖?为了保证破亿吨的目标顺利实现,那阵子孔祥瑞满脑子都是技术革新,最终发明了后来在全国推广的“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钩作业节省时间15.8秒,六公司当年超额完成任务,增效1600万元。
仅仅过了3年,天津港又一举成为我国北方唯一吞吐量破2亿吨的大港,2007年又突破了3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10万标准箱,稳居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位。
目前,天津港2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3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共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69个,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每月航班400余班,成为天津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滨海新区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
作为一名装卸设备操作工人,孔祥瑞说,改革开放30年让天津港实现了从人力密集型向机械自动化的跨越,门机也由跨度25米、起重量5吨,发展到跨度45米、起重量45吨。
孔祥瑞笑着说:“天津港发展了,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也不一样了,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现在小伙子谈对象,一提是天津港的,十分抢手。”
天津港的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港口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7年,我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为64亿吨和18.5亿吨,是1978年的23倍和37倍,5个港口进入世界前10位,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新华社天津10月10日电 记者 满学杰 刘元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