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带露蔷薇
改革开放30年,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都能称得上是“翻天覆地”,但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对身边的变化体会最深。
80年代:
笔者出生于1982年,时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家里还住着土房子,用煤油灯照明,而吃的貌似大多是玉米面做成的饼子,白面很少见。幼时最盼望的便是过年,因为那时便可以穿上新衣服,并且吃到很多很好吃的东西。
后来,家里经济情况好转,在87年左右,盖了四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也用上了电灯,玉米面饼子似乎也远离了生活。但那时电视是很少见的东西,更逞论其他电器。记得在我们搬家时间挺长之后,邻居叔叔买了一台电视机,是黑白的、屏幕小小的那种,现在基本上见不到了,但那时却是“稀罕物”,半个村子的大人小孩都去看新鲜,而到了晚上,我们这些住在附近的小孩子,是父母叫了十次以下都不会回去吃饭的。
过了大约一年左右,父亲一狠心,抱回了我们家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的、好像熊猫牌的,这台电视在我家服务了十几年,质量一直很好。记得2005年我放假回家,弟弟还在玩,图像超清晰。
在农村,庄稼耕种、收割是头等大事。到现在,想起割麦子都觉得超恐怖:一望无际的麦田似乎永远到不了地头,而手中的镰刀是那么的小,使劲割一把也掉不了几根,腰累得很疼很疼。而父母更是累,要用牛拉犁耕地、用铁锹平地,最后还要用一点一点种上。而小麦还得拉到场上,一点点脱粒、去壳、晒干……
90年代:
1991年开始,尤其是1992年以后农村经济形势逐步好转,而我家的生活也水涨船高。家里土地产的粮食完全可以满足自家需要,剩下的还可以变卖换成我们姐弟三人的学费。
期间,村里新房子越来越多,也越盖越高,到90年代后期,村子里多数人家已经有了大彩电,黑白电视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电风扇、洗衣机、拖拉机、摩托车也走进普通百姓家。
有了拖拉机之后,耕地不再那么辛苦,拖拉机几个来回,一大片地就搞定了。而有了联合收割机,更是划时代的进步,割麦子再也不用全家总动员、一把一把来,机器过去,麦粒就出来了,很神奇。家里不喂牲口的直接可以把秸秆翻在田里,更是少去了运送的麻烦。
新世纪:
伴随着“村村通”工程,柏油路修到了我们村口。而之前,村子里便通了自来水。有几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更是开上了“城里人”才有的小汽车。大部分村民也电动车来,电动车去,自行车似乎只有年纪比较大的才骑。
年轻人都喜欢出去打工,天津、上海、广州满地跑,回来后,便时髦了很多,成了半个“城里人”。也或许因为外出的多了,村里的电话也多起来,且出现了“家里有固话,出门有手机”的景象。
现在盖房子也跟原来不一样,砖瓦房不再是荣耀,要盖就盖类楼房那种,外面要秣上石灰,还要整出花样。里面更要装上地板砖、好好装修,另外还有大大的落地窗和铝合金的推拉门窗。而家电,更是电视(液晶的)、洗衣机(全自动的)、空调(柜式的),当然更少不了太阳能热水器。这样子就可以在睡前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冬天难过?很多新房子都装暖气啦,烧大炉子那种。既可以烧水、做饭,还可以取暖,一举三得。
今年秋收,更是听说出现了收割玉米的机器,只需几个来回,玉米便进了专门的收置处,而秸秆还田,环保又可做肥料。
种地不拿钱了,还发补助,村民除了“黄河水费”,似乎啥都不用交了。现在,俺将近80的姥爷还种着田,家里人都反对,但老人坚持,理由很简单—习惯了,况且现在种、收又那么方便,为啥不种?
仔细回想,20多年间,竟然发生了那么多变化,若不是亲历,恐怕无法体会。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