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用泥土“塑”说人生百态
——访市级非遗项目刘家泥塑传承人刘昌伟

作者: 焦同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4-11-01 09:45

刘昌伟为泥塑作品上彩
参加文化自然遗产日活动
泥塑作品《和而不同》
对作品精雕细琢
创作泥塑作品《达摩》

刘昌伟是鄄城刘家泥塑的第五代传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十几年来,他以年华作笔,以汗水为墨,用双手和智慧,创作出了无数泥塑作品,他的作品曾在教育部举办的陶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近日,记者走进刘昌伟的工作室,只见他随手拈来一撮泥,捏、揉、搓、刻,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泥人形象跃然而出,栩栩如生,连每一根发丝都清晰可见。刘昌伟介绍说,刘家泥塑起源于清末,因为地处黄河岸边的特殊地域关系,又取材于地下2米天然的黄河淤泥,缔造了它的独特之处。

作为祖祖辈辈都在黄河岸边生长的滩区人,刘昌伟从小就与黄河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幼秉承家学,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传统泥塑制作技艺,在继承祖辈的制作技法和艺术手法基础上,大胆创新,广泛学习各种雕塑技术,融会贯通。

“刘家泥塑”最擅长的是创作传统的佛教、道教人物,神像和历史人物等,尤其注重对人物面部肌肉表情的刻画,使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自幼生活在黄河岸边,刘昌伟也接受着黄河文化的洗礼,他的作品镌刻下了深深的黄河文化烙印。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记忆深处黄河岸边百姓生活的场景。在刘昌伟手中,一块黄河泥,再现了黄河流域百姓的生活,凸显了浓重的黄河文化特色。

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一个关键。刘昌伟说,母亲河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这些特征,也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他创作时注重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及他追求的泥土本色。

在刘昌伟以黄河文化为题材创作出的诸多作品中,《和而不同》最具代表意义。该作品根据古代玺印的形式进行创作,采用黄河滩区的黄河泥纯手工捏制而成,并经1200度高温烧制,端庄大气。宝玺顶端用写意的手法塑有一朵怒放的荷花,侧面分别塑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花骨朵、刚凋谢的荷花和枯萎的莲蓬,用荷花的四种状态寓意人生的四种境界。玺印四面分别用现代刻字的理念,用真草篆多种字体镌刻了不同的“和”字,采用了阴刻、阳刻、穿插套叠等多种层次、多种手法来表现“和而不同”主题。

刘昌伟的作品还融合了不同流派的风格,作品中的人物形态逼真,憨态可掬,既有北方粗犷的大线条风格,又有南方唯美的清秀特点,其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从不同位置和角度,似乎都在诉说着:“刘家泥塑,有故事,有光阴。”

文/图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