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 欣
联合机收率达99.87%
来自菏泽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我市完成小麦收获面积835.1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6.53%,小麦机收基本结束,其中联合机收作业834.08万亩,联合机收率达99.87%;玉米已播种579万亩,机播率达99.83%。
在今年“三夏”生产中,全市农机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完成了全市小麦机械化收获任务。
麦收时节到来之前,市农机服务中心出台相关政策,对全市10万余台上阵作业机械进行了全面检修和保养,确保了上阵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率达100%、良好率达95%以上;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机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各类农机手2.5万人次,做足了准备工作。
惠农政策顺民心,新农人有奔头
常言道“一麦赶三秋,官家小姐都下楼”。以前麦收,人工割麦就像打仗一样,一干十天半个月,劳累费时。如今,随着我市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麦收时节,不再是以往没日没夜、昏天暗地焦急抢收的旧场景,而是农耕地里换新颜,机械“麦客”主麦收。这一转换正是菏泽近年来众多变革中最平常的一点。与之相伴的是,新时代农民成为让众人眼馋的种田新农人。
家住郓城县经济开发区大樊庄行政村的樊志田原来在外地打工多年。两年前,他带着多年的积蓄回到家乡,要回别人种的自家5亩农田,又承包了别人的农田,搞起了绿化种植。樊志田给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算了一笔账:往年粮食价格低加上收税,种一亩地除去费用,几乎没啥赚头。现在税费全免了,承包一亩地国家还给承包人60元补贴,每亩地种一年能落个600到800元,如果再搞点小经营什么的,农民种地就更加有赚头了。
田野卖货郎,麦收赚钱忙
麦收时节,不少有经营头脑的人做起了生意,郓城县经济开发区后营村村民李帮银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年前带着在外打工的积蓄,在郓城县农商银行“扶贫富农”资金的扶持下,李帮银开办了“帮银超市”。每年麦收季节,他开着电动三轮车,拉上矿泉水、冰糕、包子等,围着各块麦田转,割麦人渴了喝矿泉水、吃冰糕,饿了吃包子,十来天的麦收季让这个头脑灵活的庄稼人赚了两千多元钱,顶得上自家一个麦收的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