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 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
柳编匠也称“扎柳匠”,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匠人。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柳条编织的篮、筐等简单器物。
黄河两岸盐碱地、沼泽地、河渠沟坎广阔,丛生的柳条原料极为丰富。柳编制品种类繁多,有柳条箱、饭篮、菜篮、笊篱、食盘等生活器具;有筐、篓、簸箕、笆斗、笸箩等生产用品。
柳编匠的工具十分简单,主要有锥子、钳子、榔头、弯刀、竹夹子等。柳编匠的基本功包括砍、切、剖、推拉、撬、削、劈、编织等。柳编匠将柳条用水浸去皮,技法主要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一是平编,经纬相同,固定好经线后,用纬线编织,其特点是采用经纬交织编织法,经线与纬线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等不同的编织方法,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路。二是纹编。纹编是先编排好经桩,然后以编条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之间,依次循环绕行。三是勒编,俗称“系货”。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每穿一次,就绕扣勒紧,不留缝隙,常见的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织。四是砌编,一般称为“砌货”。多被用于圆形或椭圆形器物的编制,将编结物聚合成把束,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缠绕而成的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箅子等器物均采用此法。五是缠边。是条编的辅助技艺,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的编织,多以坚硬的材料为内芯,在内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使之固定。
柳编匠多以家庭为生产作坊,也有在城边开设铺面的,编织成品囤积售卖或为主顾编织预定的用具;也有的挑起担子四处游乡,兼做修理破旧的柳编器具。收徒弟规矩简单,只要有人乐意学艺,师傅来者不拒。
柳编匠源出多门,敬奉的祖师爷也不同:范丹、程咬金、鲁班。柳编匠外出做生意,过河不必付船家钱,因当年祖师爷范丹为摆渡的船家解除了搁浅之困,后世有报恩之意;柳编匠住宿旅店不必付柴火钱,用剩下的边角废料为旅店节省柴草。
柳编匠的行业秘语也很多,麻经绳称为“混水龙”,遮脚腿布称为“黄袍”,斧子称为“砍山”,锥子称为“青子”等。
随着新型材料的应用,柳编业逐渐走向工艺品的制作,转而向精巧的装饰品过渡,传统的柳编匠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