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献
近段时间“新冠”疫情趋缓,高中学生已复课多日,学校逐渐恢复正常秩序。今日有机会再去母校,探视我熟知的“四先生碑”。菏泽一中的“四先生碑”,是1937年5月,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与昔日校友倡议并集资,为“省立六中”的四位先生而立,以表达众学生对母校的深情,以及对诸位先生的敬重与怀念。
此碑原立于东操场的六角碑亭内。1938年,日本侵华占领菏泽,驻军“省立六中”,结果把石碑推倒,又投入坑塘中。文革期间,碑亭也被拆除。1984年一中搞基建时,从地下挖出此碑,然后立于礼堂门前的东侧。1997年,一中校院扩建,礼堂被拆,此碑又移址于办公楼后的一株松柏下。2016年,一中重新改建,石碑规划立于校园西南角落处,并建起碑亭加以保护。
在王翠平校长的引领下,来到新建的碑亭前,红柱灰瓦,六角飞翘,特有风韵。走上台阶,再次见到我熟知的“四先生碑”,伸手抚摸,仔细观察。 这是一座四棱柱台式青岩石碑,统高约3米。碑顶为四棱尖锥,碑身为四棱长柱,碑座为柱台合体。柱面凹雕,棱刻条纹,整体宛如一把冲天锏,颇具特色。四面分别为葛象一、丛禾生、侯功备、严星台四位先生服务本校的纪念碑文,上面竖排为大字标题,下面为小字内容,分别以魏、楷、行、隶四种书体刻写。我再次逐字逐句的览读,并把内容拍照,记录如下,以飧读者。
北面为“葛象一先生服务本校二十五年纪念”,内容为:“先生名锡乾,字象一,菏泽人,清庠生。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省立曹州初级师范,留校为简易科教员。民国二年(1913年),由曹州官立中学同公立普通中学合并为本校,先生任校长一学期,嗣改仼学监,后为训育员。先生器识宏通,遇事务持大体,历任校长咸倚重之。性厚重有威,平日以忠诚负责,自课于学生,亦惟谆谆以此教之;学生有过,则严词训诫,不少宽假;学生有难,则意恳恳如待子弟,学生亦爱敬之如父兄。对社会公益事亦极热心,力所能及皆毅然为之,鲁西频遭水灾,防河问题尤为关怀云。”
东面为“丛禾生先生服务本校二十三年纪念”,内容为:“先生名涟珠,文登人,清光绪间,留学日本入同盟会,曾参加孙中山先生小组革命会议。辛亥冬本省独立,取消烟东四县,光复文登又起惨案,志士被戕几尽。先生族兄弟死者十人,悼痛至极,遂绝意政治,专志教育。故友王鸿一先生呈请委充六中校长,民三年(1914年)接事至十五年(1926年),以病辞职时,本校高中部归并济南,遂调高中主任。六中校长荐人接替,遂返任教职。十八年(1929年),重华学校自本校迁出,先生随赴黄菴,一年又回本校。年六十有三,精神矍烁,心结仪一,清深坚志,贯彻始终矣。”
西面为“侯功备先生服务本校二十三年纪念”,内容为:“先生名书勋,菏泽人,聪慧好学,髫年为诸生以能文冠侪辈。光绪三十八年考入曹州官立中学堂,旋入山东高等学堂,毕业后选送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毕业,是年充曹州官立师范学校教员兼学监。三年充本校教务主任,兼英文教员。十年(1921年)得有教育部四等奖章,嗣专任教员。十八年(1929年),教育厅调充山东省小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翌秋复充本校兼文牍。先生于课余著有《哲学发凡》《社会学概要》《哲学教学方法及细目》等书行世。至先生之勤于职责,崇尚节俭,尤堪为后世之楷模云。”
南面为“严星台先生服务本校二十二年纪念”,内容为:“先生名光三,郓城人,光绪年间,考入曹州普通中学堂,毕业后升入济南优级师范,专攻数理,所造特深。民国三年(1914年)毕业,曾服务于胶县师范讲习所一学期。民国四年(1915年),应本校聘任为数学教席,连续至今。先生本其精深学理,致学专注,教授热忱,二十余年如一日。平时沉默寡言,登台授课,则议论风发,娓娓动听。及门弟子三千,对先生无不心悦诚服,肃然起敬,知教泽感人之深也。先生课余喜玩菊。每岁必亲自栽培数十百本,秋来花放,临风把盏,怡然自得,其志趣之恬淡,有渊明之风焉。”
“省立六中”,全名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是菏泽一中的前身,是民国二年(1913年),由曹州官立中学堂和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堂合并而成。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抗战爆发,学校停办。经历了二十五年的历程,教师队伍汇集了北大等名校和欧美、日本留学人员,譬如大哲学家梁漱溟,曾辞去北大教职在此任教。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发奋读书,从而孕育了“六中精神”,使“省立六中”成为江北笫一名校。1919年,毕业学生56人,18人升入北大。譬如著名爱国人士何思源,考入北大后又到美国留学,赢得了“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