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瓦最早产生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建筑装饰文化的典型工艺。形状和普通瓦相似而略长,外部多呈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
琉璃瓦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主要工序就有二十几道,再细分有近百道,烧制一件合格的产品,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从选料开始,配料、搅泥、制模、注浆,再生产岀模具、印坯、干燥,然后素烧、上釉、釉烧,最后检验出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配釉、制模、烧成这三道工序。
琉璃瓦匠选用当地特有的黄泥为原料,将原料按配方准确称量入球磨细,过筛后分类存放,不能混入杂质。坯料制备按照配方准确称量后,平铺于洁净地面,一种原料铺一层,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分,人工将其混匀,手工成型是将坯泥拍打成泥饼,在石膏模内压印出有花纹的坯体,稍干后起坯贴接,将表面修整打光。
琉璃瓦的成品一般要进行两次烧制,第一次烧制叫素烧。使用倒烟窑,根据不同瓦件的特点装窑,码完窑后进行封窑。使用褐煤来置换煤气,以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制造合格的煤气。点火烧窑,烧制11天,其间要严格控制好窑温,保证生产高质量的瓦件,一次窑烧制后的瓦,表面为白,断开切面也为白色即为素径合格。
用抽屉窑对素烧瓦进行二次烧制。将上好釉已经晾干的瓦进行码窑,分上下两层码放,上面放较为精细的瓦件如筒瓦。每一层瓦码好后要用坯料固定,放上坯料加耐火砖起固定作用,瓦与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隔。要将使用过的耐火砖的毛刺砍掉,同时抓紧时间,因为窑轨15分钟进出一次,否则还没有码完窑轨就进去了。同样,二次出窑时要及时装车,否则极易堆积造成废品。装车时要戴上手套防止烫伤,因为刚出窑的瓦还有些烫手,要轻拿轻放。此时,还要对二次出窑的琉璃瓦进行检验。
琉璃瓦匠苦心钻研,已研制出品种丰富、型制讲究、装配性强的系列产品,主要瓦件有筒瓦、板瓦、句头瓦、滴水瓦、罗锅瓦、折腰瓦、走兽、挑角、正吻、合角吻、垂兽、钱兽、宝顶等等。他们将筒瓦、板瓦型制合二为一,结构合理,挂装简便,有效覆盖面积大,屋顶承重小,釉色达百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