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堌堆与文宗子夏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卜堌堆与文宗子夏

2020-05-13 10:01:57 来源:

    邓文献

  “卜堌堆 ”又名“卜堌都”“卜固里”,在菏泽城北的十里铺村北,南七里河岸南。高高的土堆之上,因有卜子的祠院和陵墓而得名,周边的村民又称其为“卜庙”“子夏墓”。近日,我再次前去寻访,据村中一位刘姓老者讲,1958年,祠院中的房墙和石碑就被拆除,拉去七里河修闸建水电站。1967年,文革中又把陵墓扒掉,只留下堆堆瓦砾,荒芜一片。后来,菏鄄公路筑修,河桥改道,墓祠旧址全部压在路下,现迹象皆无,令人失望而又慨叹,昔日幽景,已去不复存。

  我的外祖父家就在附近村, 记得1957年,我到过卜堌堆,土阜之上,庙院突兀,石碑林立,可院墙多处坍塌,院内茅草丛生,倒有几棵松柏,给人诸多神秘之感。听外祖父讲,这是卜家祖爷子夏的墓地和祠堂,又称“卜子庙”。新中国成立初期,庙院尚保存完好,四围有砖墙,殿堂宏伟,错落有致。整个院落分为两处,西边为祠院,院前有山门,西南向有一角门。山门廊西,有一民国时期立的“重修卜祠碑”,上书“历代文宗”。院门内两旁还有十二座石碑,东西一字排开。院内有东、西庑各三间,正殿三间。正殿门上竖悬金匾,书有“享堂”二字,殿内有神龛,帘上横书“西河归德”四字,龛内立有“卜子夏之神位”的牌位,前有香案。殿后有陵墓,墓圆形,周围青石奠基,上砌灰砖花墙,土封穹庐顶。墓前立碑,上书“卜商字子夏配田氏之墓”,碑前石供桌一条。东边为护院,面积不大,北屋、东屋各三间,有卜氏住户一家。据传,昔日每年春秋两次祭祀,曹州府官员、儒门知名人士及卜氏族人,都要到这里拜谒和瞻仰,发古幽思、回味华夏文化,可惜现在没有保存下来。

  据资料显示,有关子夏墓的传说有多处,譬如河南温县、获嘉,山西河津等地。经专家考证,唯菏泽子夏墓最具真实性。据《卜氏大宗谱》载,“自商祖就学东鲁,设教西河,后终于曹,而即以是址家焉。”《圣门志》载,“子夏墓在山东、兖州府曹州西北十里卜堌都。” 《曹州府志》载,“子夏墓在曹州北十里,高阜现存,墓前有祠。”《新修菏泽县志》载,“先贤卜子祠,在城北十里墓所。明万历年间,神宗下旨为子夏修祠立碑,知州许恩建。知州吴邦相、周鼎,及崇祯间兵备道冒起宗增修。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州母配坤继修。光绪五年(1879年)里民出资重修。”《菏泽市志》载,“明崇祯八年,所建卜子原祠毁于黄河水患,水退后又重建,并多次重修,都有碑文记载。最后一次是在民国三十六年(1936年),由卜氏七十代孙卜昭文、肖之楚等百余人发起修建,形成了后来的规模,菏泽子夏祠堂和陵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都保存完好。”以上史料足以证明,菏泽卜堌堆就是卜子夏公葬之地。其他地方的墓葬,一是“圣贤足迹所经,志乘附会其说,以为桑梓光”;一是后裔为纪念先贤,而光耀门庭。还有明代曹州郡人胡惟一的《子夏故里》诗为证,“石室荒烟断,井闾仍在兹;衣冠存后裔,俎豆见新祠;东鲁弹琴日,西河拥蔧时;寥寥蓬户里,歌咏动人思。”

  卜商(前507年-?),春秋末期卫国温邑(今河南温县)人,字子夏,孔门弟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一,他性格勇武,才思敏捷,学志宏毅,尤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孔子去世后,“设教西河”(在济水、河水间),创办学堂,讲授六经,并创立学说。济水、河水流经古曹,自然也是他的传经布道之地。相传《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均由其传承后世,《论语》半部为其所撰记,并有《诗序》《子夏易传》等著述传世。

  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是他总结提出了一套儒家礼治的思想观点,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是由“儒”向“法”过渡的枢纽人物。他晚年时,开创“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