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精准施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纪实
转换动能,转型升级,是经济结构向高级阶段进阶必须翻过的一座高山,是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跃迁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而重点项目建设,不仅是撬动经济升级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更是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优势的强力支撑点。
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重大部署,我市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发扬“借我三分力,我出十分功”的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精准施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后来居上”征程中让项目领航,动力澎湃。
记者近日在各县区采访重点项目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我市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全市上下齐抓项目的浓厚氛围,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随处可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跑道上,我市跨越赶超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理清路径 扎实推进
重点项目开启建设“加速度”
思想观念的革新,较之于产业结构、宏观政策、激励机制上的改革,更为隐形却更为关键。我市对标先进地区,提升境界标准,增强危机意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全力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为全面落实“突破菏泽”战略,我市成立推进办公室,主动对接、定期调度,全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目前,我市分解的171项具体任务中,62项已落实,73项进展明显,20项已破题。
对一个地区而言,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变量和底牌。因此,我市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创新的突破口,围绕项目引得进、建得快、发展得好,优化服务,扎实推进。
我市37个项目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总投资525.7亿元,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1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数量居全省首位。春季集中开工的在建过亿元重点项目480个,150个市重点项目达到时限、投资“双过半”。
大项目,大产业,大发展。每一个项目成功落地的背后,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上大项目、大上项目的决心,凝聚着各单位部门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干劲。为健全机制抓项目推进,我市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观摩、年底考核的督导机制,并连续两年举办了春季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研究制定了涵盖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的推进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市集中精力抓招商、全力以赴跑项目,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研究制定了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和社会化招商奖励办法,招商引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招商,组织赴日韩、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开展集中招商。全市共签约过亿元市外投资项目198个、总投资1653.5亿元,落地建设103个。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条,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专家36名,其中两院院士9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名,新增院士工作站5家。
如今,全市上下正以“响鼓重锤”的姿态,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加快项目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创新、可持续的项目落地开花,由“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变成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动力,激发着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做载体 做支柱 做引擎
大项目为未来发展提供最大支撑力
在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赛跑中,我市清醒地认识到,新旧动能转换最根本的任务就在于,加快把新兴产业培育大,把传统产业改造好,把落后产能化解掉,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新局面。
因此,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制定印发了《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10条意见》,从支持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10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动能转换新引擎。
我市对标省“十强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七大主导产业,分产业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并确立倍增目标,完善健全“六个一”协调推进体系,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大项目承载了投资,承载了转型,承载了发展,承载了希望,不仅能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更能夯实长远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大项目建设中,我市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借助科技“含金量”提升发展竞争力,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围绕“四新”“四化”抓项目培育,我市瞄准国家、省政策方向和投资重点,坚持“大、新、好、实”原则,策划、论证、储备了300多个支撑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优质项目。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我市列入省重点项目个数均居全省第一位;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第一批、第二批优选项目个数,均居济青烟3个核心区外13市首位。
成功聚势 渐入佳境
大项目纷纷落地凝聚动能转换新动力
通过全力加快重点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我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主导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宝沃动力20亿瓦时动力电池系统等106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落地实施,天厚新材料300万平方米软体电磁屏蔽材料产业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涌现了高铁减震器、智能气动元件、无规共聚和抗冲共聚聚丙烯等一批新产品;
国内首条全自动工业化量产石墨烯有机太阳能光伏发电薄膜项目生产稳定,航空高铁装备、镁合金轻质材料、精密铜箔、高速列车刹车片、半导体材料芯片、传感器等产能已初具规模;
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淘宝村、淘宝镇分别发展到267个、35个,数量稳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1688”产业带入驻企业2616多家,完成线上销售2.5亿元,带动线下销售16亿元,产业带活跃度峰值综合排名全省第1名、进入全国前20名;
全市9个化工园区获省批复,关闭淘汰化工企业20家,化工企业存量进一步优化;
农业“新六产”得到迅猛发展,规划建设的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61.4亿元。东明县获批创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试点,曹县被评为省“新六产”示范县和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
全市大力发展的医养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中达健康城、鲁西南(郓城)大健康产业园等医养健康产业项目和郓城水浒文化旅游区、菏泽黄河故道、菏泽单县浮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等精品旅游产业项目进展顺利……
项目聚势,挺起了菏泽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设工程,有力地证明了我市项目建设的巨大带动力,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音符。
文/图 记者 訾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