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丰收 育出希望之种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为了大地丰收 育出希望之种

2019-07-10 12:39:27 来源:

  ——访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王秋玲

  在大豆生长的酷热夏季,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试验田里,因饱受风吹日晒,脸上布满晒斑。做大豆杂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她却要每天在田间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或站着或蹲着或跪着,分不清浸湿衣衫的究竟是汗水还是露水。刮大风、下大雨时,别人都到室内避雨,她却忙着往试验田里跑,查看试验材料的倒伏与试验田积水情况。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她就是2019年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王秋玲。

  王秋玲,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1987年,王秋玲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农科院工作。在大豆新品种培育中,虚心向老前辈学习,播种、除草、浇水、收获、选单株,每一个过程她都积极参与。在爱美的年龄里,她在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皮肤被晒得黝黑,也没有抱怨过。

  1994年,大豆研究室的同事有的退休、有的调离,培育新品种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王秋玲一个人的肩上。“那时候,刚刚接下一个亩产300公斤、蛋白质含量46%的课题,别说在当时,这个指标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很高的。”年纪轻轻、经验不足的王秋玲压力特别大。

  尽管当时一点眉目都没有,但为了保证前辈们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珍贵材料能传承下去,王秋玲没有退缩。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试验田里转悠,寻找有可能成为高产品种的单株……疯了一样地查资料、做分析,有时为了一份材料的去留,还要翻阅以往十几年的资料,为此她绞尽脑汁,反复比较权衡,一个月下来,计算器按键上的数字都磨没了,由于经常通宵达旦,视力也下降了很多。

  回首昔日那段难忘的时光,王秋玲感慨地说:“太难了,当时没少掉泪,做梦都在想符合这个指标的品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就这样,她呕心沥血,历时四年,终于育成了达到指标的大豆新品种——菏豆12号。该品种产量稳定、籽粒大、抗病性好、蛋白质含量高,自2008年以来,一直是山东省大豆区试的对照品种。同时,这一课题的圆满完成,不仅增强了王秋玲的自信心,也为她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菏豆12号通过审定以后,时至今日,王秋玲主持育成的16个菏豆系列品种也相继通过了省级以上审定,其中菏豆13号、菏豆15号和菏豆19号通过山东省和国家两级审定,12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先后有5个品种被确定为国家和山东省大豆主推品种。菏豆系列品种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因此在黄淮海夏大豆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年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年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直到现在,很多豆农依然点名购买菏豆系列,种子经销商也对经销菏豆系列情有独钟。

  30多年来,王秋玲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20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菏泽市科技进步奖11项,她用一颗献身科研的赤子之心和矢志不渝的坚守,换来了金秋的硕果累累。

  荣誉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谈及未来,王秋玲说,她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培养好大豆育种接班人,让自己多年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育种材料得到良好的传承;二是在有生之年再培育出几个好品种。如今,王秋玲和她的团队正在向大豆亩产325公斤的育种目标奋进。

  记者 常鲁燕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