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回忆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四十年前的回忆

2019-06-04 09:53:07 来源:

   曹恒顺

  前段时间,定陶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的万鲁岱主任给我来电话,说:“定陶区正在编纂《定陶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书。在1979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时候,您曾经组织编写过一篇稿子,在定陶及全省、全国都有一些影响,您再回忆一下。”经他这么一提,忽然勾起了我的记忆。

  早在2010年,我组织编纂《曹口村志》的时候,曾经把这篇稿子的题目及发表时间,收录到《曹口村志》里。翻开《曹口村志》,在《本村人著述目录 社会科学》部分(作者 曹恒顺)一栏中记载:《端正思想路线 促进经济发展》(新闻报道),1979年8月11日《大众日报》1版。此稿由新华社播发全国,1979年9月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媒体均作了转载。

  根据《曹口村志》提供的线索,我到市档案馆首先查到了1979年8月11日的《大众日报》。这篇文章发表在1版上,题目是《端正思想路线 促进经济发展 定陶县城关公社联系实际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由于年代较久,我们的档案设备也比较简陋,最后还是从沉睡的《人民日报》合订本中看到了这篇稿子。此文是新华社于1979年8月31日播发的电讯稿。《人民日报》根据新华社的电讯稿,在1979年9月2日2版,以《开展真理标准讨论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定陶城关公社大搞副业》为题,作了报道。后来,又经过其他渠道找到了《解放军报》。同一天,《解放军报》在3版上,以《定陶县城关公社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联系实际解决落实政策中的思想阻力》为题,作了长篇转载。

  说起组织这篇稿子的背景,我还记得当时的情况。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说,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明确地否定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实际上,也是“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两种执政思想,本本主义与改革开放两种路线的较量。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的“唯一标准”。毋庸置疑,它也是检验新闻工作者的“唯一标准”。

  我当时想:定陶县执行的是哪种执政思想,哪种发展理念?有必要向世人公布一下。于是,我就计划撰写一篇有关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新闻稿件。在当时,写这篇稿子也是有很大阻力的,主要有两个论调,或者说“两个不行”。一是认为“老百姓不行。懂得什么真理讨论?”二是我们的资格不行。“理论水平太低,写得出来?”我觉得:什么是真理?当年,农民手中的梭镖,掀翻了一个旧中国,创建了一个新中国,这就是真理;你吃了农民生产的小米、小麦,肚子就不饿了,才能上学、工作,这就是真理。我们这些中专、大学毕业的人,是吃农民的粮食长大的,我们应该用所学到的知识报效农民。我们的马列主义水平不高,这是事实。我们不是要农民做什么,只要把农民的所作所为总结出来,就行了。真理不是长在“真空”里的,应该与群众、与生产相结合。不然,它有什么意义?

  接着,我向县委报道组的高石山同志求援,他非常同意我的打算。但是,他目前没有时间,让我先动手。

  从1979年初开始,我带着城关公社的农民通讯员李长银,到公社召开座谈会。多数干部认为,必须广泛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用发展生产的“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公社党委的态度非常明确,号召社员解放思想,“发牛 (鲁西黄牛)财”,“发羊(鲁西南寒羊)财”,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接着,我们对十几个村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调查。无数生动的事实使大家认识到,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凡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过去批判错了的,今天拨乱反正,就是要纠正过来。是非界限分清了,思想路线端正了,大家一致表示,对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决不能等待观望,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前后经过半年的时间琢磨,才定了稿子。稿子发出后,受到《大众日报》的高度重视,马上与我们联系。《大众日报》驻菏泽记者站景平站长告诉我:“关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又能联系实际的稿件,在省内还不多。在咱们菏泽,还是第一篇。报社领导向省委领导作了汇报,已经决定很快就要全文刊登你这篇稿子。”

  1979年8月11日,《大众日报》在一版全文刊登了定陶县城关公社开展标准讨论,端正思想路线,促进经济发展的稿子。后来,在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稿件中,增加了关于“副业生产上一下一上,农业生产高一低一高”的句子,这是《大众日报》稿子中没有的。曾被广泛引用,认为是经验之谈,是带有“规律性”的真实而又高度的概括。这篇稿子,对于提高定陶县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定陶建设“农业翻番县”创造了舆论条件,起到催化的作用。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1978年到1982年,定陶县的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农业总产值由9478万元,增加到18932万元,翻了一番。每年递增18.9%,为前30年增长速度的9倍。农民人均分配由48元,提升到233.7元,翻了两番还多。向国家的贡献,粮食由2229万斤,增加到3363万斤,增长51%;皮棉由333万斤,增加到3000万斤,翻了三番多。

  后来,1984年5月出版的《全国农业翻番地县经验选编》,收录了定陶县政府的经验介绍,成为“三十七个典型”之一。我参与了这份经验的总结以及文字的起草、定稿工作。我记得,当时国家经委农业局的领导还多次谈及新华社播发的 “定陶的那篇稿子”。今天看起来,这篇稿子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