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慈母<BR>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清明时节忆慈母

2019-04-05 17:36:51 来源:
每到清明时节,我总会想起过世多年的母亲,也常常勾起我对童年温暖的回忆……
  母亲虽去世多年,可她那无微不至的关爱,至今仍记忆犹新。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生活十分艰苦。那时,母亲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年年到头都是 “缺粮户”。父亲当时在县建筑社工作(县建筑公司前身〉,月工资只有46元钱,老少5口之家一年到头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再加上母亲由于积劳成疾,长年病痛缠身。平时,不是“药锅子”熬中药,就是吃药打针西医治疗,度日如年的岁月更是雪上加霜。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无边。父母对子女的深爱确实如此,至今想起来仍让我眼含泪水。当时,每到月底,父亲便把单位食堂省下的白馍票,兑换成白面“卷子”捎回家,母亲把这些“营养品”放在堂屋的老式菜橱里。体弱多病的母亲却不舍得尝一口,总是留给她所疼爱的孩子们吃。
  在那艰苦岁月里,含辛茹苦的母亲为了生计,白天挣工分,晚上还要在油灯下摇动纺车纺棉花,赶制衣鞋,或缝缝补补,一直忙到深夜。记忆最深的是那个冬夜,寒风凛冽,四处透风的土屋里冷得像冰窖,为了第二天上学不让我挨冻,倔强的母亲执意连夜为我缝制棉衣。昏暗的油灯前,驼背的母亲低着头,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一针一线地缝着……母亲那瘦弱的身影,被灯光投印在墙壁上,显得朴实、高大而温暖。那线绳的“哧哧”声,至今仿佛仍回响在我的耳旁。那年月,是勤劳坚忍的母亲用针线缝补起来的艰难岁月。
  记忆中,也是一个寒冷的冬夜。由于晚上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身体虚得直冒冷汗,这可把母亲吓坏啦。担惊受怕的母亲不顾天气寒冷,不由分说立即起床,为我去请村医治病。心急如焚的她,顶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出了家门,情急中却忘了带手电筒。难以想象,裹着小脚的母亲是如何走过坎坷不平的街巷的,也不知道她敲开了几户人家的门才找到了出诊的村医,直到深夜一点多钟,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返回家。原来,因为天黑街巷难走,加上心急,母亲在回来的路上不慎扭伤了脚。年幼的我却不知内情,还埋怨母亲回来得太晚。那夜,母亲默默地一直悉心陪伴在床前,等我打了针吃了药,才肯回房休息。
  上初中时,由于晚上有自习,村庄离学校足有二里多路,到家已很晚,但每晚回家,门前总有母亲等儿回家的身影。那时母亲已驼背,矮了许多,但那伟大的母爱却是永恒的,不因年老而减弱,反而更加执着和深厚。是的,那母爱是无怨无悔,是呕心沥血,更是任劳负重。记得有一天,我下晚自习到家,门前的灯光照耀着母亲孤独的身影,柔弱而单簿。看到我,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亲切而慈祥:“孩子,饿了吧?我给你下碗面条去。”原来,细心的母亲早为我擀好了面条,等我回来下锅。多么疼爱我的母亲啊!那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足够温暖我的一生。
  光阴荏苒,1978年8月,我“接班”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从此,就要离开故乡,离开百般疼爱我的母亲。上班报到的那天早上,母亲早早坐在灶前为我做饭。随着风箱的响动,灶口的火苗映红了母亲刻满皱纹的脸庞,满头的银丝显露出母亲的苍老。临走,母亲把煮熟的6个鸡蛋硬塞进我的挎包:“煮了几个鸡蛋,带上好路上吃!”并一再叮嘱:“到单位要好好干。”望着慈祥而年迈的母亲,脑海中瞬间闪过的是:夏日里,油灯下摇动纺车的母亲;冬夜里,身影映印在墙壁上纳鞋、缝衣的母亲;平日里,腰系围裙在灶前忙碌的母亲……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感恩的情怀油然而生:“娘,我会常来看您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后的几十年间,尽管我践行了“行孝要趁早”的诺言,但我深知:母亲的关爱,像春天的阳光般纯真而厚重,作为儿子,永远报答不完母亲的养育之恩。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再次想起一生操劳的母亲……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母亲!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