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 心相印 共逐梦
——省民政厅派驻定陶区孟海镇“第一书记”工作侧记
2017年2月,来自省民政厅的宋坤、徐文杰、曹源、王帅、李渤五人,走出熟悉的工作生活圈,来到定陶区孟海镇,分别帮扶牛屯、许楼、马楼、南王、万福集等五个行政村,他们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
500多个日夜,他们扎根村中、融入村民,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室、改革了村务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了基层组织战斗力。他们协调资金、扩展销路,引进粮食仓储、冷库加工、特色种植等项目,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真正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因地制宜在自己地里掘金子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孟海镇马楼行政村,到处是忙碌的秋收景象,村中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定陶区一流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这个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的加工厂内,金黄的玉米铺满一地,映着秋日阳光,很是喜人。
该合作社除了吸收贫困户入股,每年出资7.8万元,用于村中扶贫工作。
合作社负责人马付聚介绍,该合作社起步于2017年,是在驻村“第一书记”曹源的牵头下,联合107户村民、流转5000亩土地最终建成,其中有12户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专业的合作机构,这样能够建立起产业脱贫的长效扶贫模式。”曹源说。2017年,马楼行政村有贫困户72户、219人,截至今年9月底,缩减为11户、36人。
在五位年轻的“第一书记”看来,助力农民脱贫,需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深加工。目前,孟海镇成立推广种植基地1处、农业合作社5家,利用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8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560万元,建设粮食仓储、冷库加工、蔬菜种植等5个项目,带动了当地由单一种植结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型升级。
基础工程齐开建打造宜居家园
在孟海镇万福集行政村,66岁的李兰英刚从地里回家,满头大汗。李兰英放下锄头,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他撩了两把水,洗洗脸,觉得不过瘾,又对着水龙头“咕咚、咕咚”就是两口。“这水干净,能直接喝。”李兰英说,“多亏了李书记,过去用水可没这么方便,水质也差。”
李兰英说的李书记,是万福集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渤。万福集位于孟海镇北,毗邻牡丹区和巨野县,村中人口1700人,村内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邻村私人水厂,断水、供水不足问题时有发生。
针对村民改造自来水的强烈愿望,李渤先后20次召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商讨解决办法,并积极联系乡镇和区水务局,商讨解决问题之道。目前,1700余万福集村民,再也不用为断水、水质差而烦恼。
李渤在万福集主导的自来水修建项目,是孟海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在夯实村庄基础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行动中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孟海镇共硬化道路10公里、修建下水道3500米、安装路灯420盏、种植绿化树2万多棵,切实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夜间一片黑的问题。
协调资金建项目把心安放在村民当中
在马楼行政村,每年因父母外出务工,有超过200人次的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中。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由于缺少监护,不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更多的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倾诉对象,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入村之初,这一切被驻村“第一书记”曹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曹源协调银座家居投资15万元,在马楼小学建设了一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很开心,以前放学不知道去哪里玩,现在我们可以在这和老师一起做游戏。”10岁的马华(化名)笑着告诉记者。
曹源之外,孟海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都在行动。王帅协调爱心企业捐赠轮椅100台,并亲自购买轮椅送给村内困难户;李渤积极协调省青少年基金会,为万福集小学捐赠电教室1个、电脑40台,协调省广播电台组织100名留守儿童外出参观学习;徐文杰协调爱心企业为困难学生捐赠寒冬温暖大礼包50个、书包100个;宋坤积极协调慈善组织为牛屯小学建设图书室1个、图书5000册,协调省警察学院开展暑期助教活动……
如今,驻村工作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对于接下来的时间,宋坤说,工作组将继续扎根乡村,把抓党建作为最大主业,依托已经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不断努力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同时,工作组将继续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 胡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