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病不除何谈责任担当
——根除“庸懒散拖”之风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担当作为,就要扎实务实脚踏实地。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菏泽要后来居上,是口号喊不出来的,是报表填不出来的,是总结写不出来的,只有靠实干,否则再美好的蓝图也难以实现。我们要有胆量、勇气和信心,更要有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市委书记孙爱军在多个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在一些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上,都要扑下身子、躬身前行,甚至就要一竿子插到底,拔出腿来两脚泥,勇当“拼命三郎”“施工队长”“敢死队长”。
与 “扎实务实脚踏实地”相对立的是,“懒政”现象由来已久,群众对此有生动概括,以前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现在是“刷微博,看微信,网上翻牌下下棋”,总之就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但是,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交织叠加,等不得,慢不得,拖不起。在这些“懒”人面前,有事当无事,大事化小事。他们消极颓废、精神不振、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视吃大锅饭为理想状态,毫无进取心;没有干一番事业的志向,朝气不足,锐气全无;遇困难就退、见麻烦就躲,字典里找不到“拼搏”二字。说到底,他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没有责任感,缺乏起码的职务责任意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必然表现出思想懒惰、行为敷衍。
治“懒”振奋担当的精神。要深刻认识到,为官不为是官之耻辱,为官有为才是官之本分。古人有言,“无功即有罪”。以我们今天的认知而言,每个党员干部来到一个岗位,就意味着被党和人民赋予了一定的权力,理应为党为人民尽职尽责。享受权利,却不尽应尽职责,有负党与人民所托,当然错莫大焉。古人又有言,“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每一个岗位,都是党和人民的一份重托,有党和人民沉甸甸的期盼。在岗就要爱岗,要把其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像辛勤的农民一样,不分昼夜、尽心尽责,才能有所收成。为官一任就应该造福一方,坐到一个座位上就要承担起这个位置的责任!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没有资格当干部的。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无论职务大小,都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奋发有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出最高标准,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实干,真正把自己的责任记在心头、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只有这样,若干年后我们回首往事时,才会有令人难忘的记忆,才会有值得品味的故事,才会有俯仰无愧的人生。
相比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行为,“懒政”问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是隐性的、潜在的,更不易被人们所警觉,如不及时下猛药加以遏制,既有失于干部用人上的公平正义,也必将成为阻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懒政”产生的土壤何在?有学者概括为“三短三不”,即,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问责“短路”,压力不大;考评“短腿”,活力不强。治“懒”需要建立事权分工明确、问责机制健全的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强化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市委要求各级各部门一一梳理完善本单位的事权分工体系、问责机制、考察考核制度等,动起来,管起来,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治“懒”,并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将媒体监督、群众监督与考评机制结合起来,让“懒”人们混不下去,让“懒”日子真正到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不仅要从制度上来罚“懒”,还应从思想教育入手,从根本上提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要加强思想建设,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要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宗旨意识教育、道德建设、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其思想和行动自觉,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和职责,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