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科研评审的歪风邪气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刹住科研评审的歪风邪气

2018-06-27 10:28:35 来源:

“不打招呼就觉得是不重视、不尊敬”“甚至要用本子记下给谁打招呼,以后怎么还人情”“会做工作、沟通能力强现在是一个正面评价”……日前,《半月谈》记者在国内知名高校采访时,一些专家教授和从事人才工作的学者对当前科研项目和人才评审中的不良风气表达了上述感慨,呼吁加强监督,净化科研评审环境。

  去年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曾发起一项“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其结果显示,有46.15%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科研项目和基金竞争,也就是所谓的“跑经费”“争项目”,相应地,66.7%的人把科研或实验之外的时间花在了争取项目(申报经费)上。这与一些专家学者的感叹不谋而合。近年来,尽管评审风气不断好转,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有“拼关系”“靠人情”现象存在。可以想见的是,非学术类因素的干扰之下,往往影响项目评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好的人才和项目得不到公正评价,一些“注水”项目却能戴上“帽子”。长此以往,它还有可能扭曲学术风气、腐化学术生态,比如削弱年轻人对科研评价体系的信心,使其产生“下次不行我也找人”的想法,从而把更多精力放在“跑圈子”“找门路”“搞关系”上,影响正常的人才培养进程和科技创新活动。

  “人情”因素之所以难以杜绝,究其根源,主要还是科研工作本身有许多需要人际沟通的部分,项目评审涉及的又是“人对人”的评价,因此难以排除主观因素上的“钻空子”。过去,为了避免出现“人情”评审和专家“小圈子”现象,有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治理和完善。如“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扩大战略专家和一线专家参与的比例;通过实行专家库随机抽取制度、定期轮换制度、涉嫌回避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等,不断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机制。应该说,这些措施确实提高了人才和科研评审的公正性,但也在执行上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专家库主要由各大学和科研单位推荐组成,一些专家评委难免要维护自己所心仪单位的利益,而且,评委们心照不宣地交换资源、互相支持,相当于默许了某种“公关”风气、“平衡”机制,很难被打破。

  要坚决刹住人才项目评审中的歪风邪气。如今拉票贿选已经要受到严厉处罚,而学术评审“打招呼”却处于灰色地带,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在现有学术评审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的动态监管机制,在事中环节上,现在很多评审工作采取“保密”设定,比如临开会一星期才通知相关评委人员,开会期间规定评委们严守纪律,做到“评审情况不能公布、打分情况不能泄露、晚上最好别出酒店”,应该说,这种“保密”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不够,现在项目申报完全可以采取匿名评审方式,评审专家与项目采取计算机随机匹配模式,避免管理人员泄露信息。评奖过程也采取匿名模式,不用参评人员到现场答辩,现场只需评审匿名的材料。其次,应该建立和加强纠错、惩罚机制,对参与说情公关的双方,列入黑名单,或者予以曝光,限制其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对一些严重行为,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人才和科研项目评审是科研链条的关键一环,其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科研生态的健康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向科研圈中某些积习已久的怪现象说“不”,才能真正做到学术优先,营造出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从而让更多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把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扶 青)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