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工程“精准导航”新旧动能转换
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意见着力培育新动能
中国菏泽网消息 (记者 王 众 马源劭)6月11日,记者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办公室了解到,为加快菏泽高质量发展步伐,确保全市主要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在实现“后来居上”的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实施新旧动能转换 “十大工程”加快推动菏泽后来居上的意见,为我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了“精准导航”,注入了强劲动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当天,市发改委高级工程师吴光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菏泽作为全省欠发达地区,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优势和劣势都不容回避,如何生动演绎新旧动能转换的 ‘菏泽样本’,‘十大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他随后给记者介绍了工程的具体内容:
——产业倍增工程。我市将大力发展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七大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医疗健康、养老养生为主题功能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依托菏泽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响“牡丹之都、好汉之乡”文化旅游品牌。
——科技创新工程。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力争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突破200家,引进院士、泰山领军人才等40人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
——园区升级工程。优化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市开发区、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2020年前市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优化提升化工园区,力争全市所有省级化工园区都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集约集聚、循环高效,安全环保、绿色发展,配套完善、设施共享的产业聚集区。
——资本助力工程。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严格防范和稳妥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资本助力经济发展水平。
——立体交通工程。按照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原则,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舒适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力争2022年基本建成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全力做好机场、铁路、公路建设,到2020年,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8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与周边市高速直达。力争今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实现自然村 “村村通”。提升洙水河航道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新万福河、郓城新河、东鱼河航道建设。
——城市提升工程。围绕打造“本地人留恋、外乡人向往”的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力争2020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0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
——乡村振兴工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五个振兴”为抓手,全面推动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先行区。到2020年,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形势和谐稳定。到2022年,乡村振兴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优化工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让菏泽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与发展同行。到2020年市区PM2.5浓度降至55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等3条国控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重点河流(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比例总体达到60%以上;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稳中趋好。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与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全民创业工程。坚持把推进全民创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积极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充分释放人口红利,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扎实推进返乡创业。
——民生改善工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推进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健康菏泽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