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中秋节:“团圆”味儿浓 喜庆而温暖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平遥古城中秋节:“团圆”味儿浓 喜庆而温暖

2017-10-04 10:59: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太原10月3日电(记者王学涛)又到一年中秋时,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中秋节传统习俗传承至今,不仅扎根在古城市民心里,还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所熟知。中秋,在这个古韵荡漾的城中,喜庆而温暖。

记者见到92岁的罗爱卿时,她正在打月饼。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时,她用玉米面代替白面,全家只打一个大团圆饼吃。后来,10斤白面里加2斤油,现在10斤白面里加3斤油。“味道变了,这是咱老百姓好日子的味道。”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古城人过中秋节的传统不仅没变,还传承得很完整。

80岁土生土长的古城人李淑仙说,过中秋节一般要做三件事:家家户户做大月饼,当地人称之为“团圆”;除圆形外,还要做葫芦状、月牙状、玉兔模样的月饼,分别给男孩、女孩、小孩吃;中秋夜摆供桌供奉月神,祭拜完毕,还要按人头数将“团圆”切块,分了吃掉,以表达“团圆”的愿望和期盼。

17岁女孩任书帆从小学四年级就会打手工月饼。她说,自己亲手做的月饼,不仅酥、脆、香,还特别有成就感。

“我喜欢躺在床上望窗外的月亮,看上去特别美,还会对着月亮许愿。”任书帆说,中秋节是她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不仅在外打工的爸爸会回家,整个家族会聚在传统四合院里吃团圆月饼、聊天。

随着时代发展,也有人觉得打月饼麻烦,就会提前拿着馅料,找专门打月饼的师傅加工。旺旺手工月饼店就是古城内第一家加工月饼的,已有22年的历史。35岁的老板赵中旺14岁学打月饼,至今仍坚持用传统的火炉烤制月饼。

在古城东大街一个古宅内,10余人围着一个大案板正在制作月饼,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她们都是赵中旺的亲属,最小的50余岁,最大的90多岁。记者观察到,平遥手工月饼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就是用热油和面,饼馅基本以红糖、白糖、黑白芝麻、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为主,把馅儿包好后用月饼模子压出花纹,再放到炉里烤熟即可。

不一会儿,两三个大箩筐里盛满了月饼,金灿灿香喷喷,让人看着垂涎欲滴。记者品尝一块新出炉的月饼,咬上一口发现月饼是空心的,馅料均匀粘在饼皮内壁,嚼上去酥脆香甜。

76岁的郝计香和老伴儿开着小三轮车、拉着大纸箱子来拉加工好的月饼。四世同堂的他们全家共有27口人,一共加工了近200个月饼。“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娃娃们想吃多少吃多少!”

如今,随着平遥古城先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前来古城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走在古城的主要街道上,不时能看到卖手工月饼的小摊儿,不仅有大“团圆”,还有为游客量身定做的“一口酥”。很显然,平遥手工月饼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

百年老字号庆义泉炉食铺不仅在老宅里专心做起了手工月饼,还开通了微信购买邮寄业务,方便外地人购买。这家月饼小店一年生产月饼近10万个,产品远销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甚至还有人专门开车前来购买。

“我们不做那么多花样,就是要把平遥最传统的五仁馅儿手工月饼传承好。”庆义泉老板王超俊说。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