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你这一天能摘多少斤?”
“七八十斤吧。”
“给你多少工资?”
“四五十块钱。”
5月28日,在定陶区陈集镇七一村的桑葚园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摘桑葚的高炳兰。今年83岁的高炳兰看起来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干起活来更是一把好手,用她的话说就是,既锻炼了身体,还能挣钱,这是好事。
“从5月上旬开始,村里的妇女以及周边村民,都会来摘桑葚,人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摘一斤5毛钱,摘得越多挣得越多,一天一结算,老百姓都抢着来呢。”七一村党支部书记张海玉向记者介绍说。
走在桑葚园里,结满了桑葚的枝干被压得弯了下来,煞是喜人,桑葚园中间的小道上人流川息,不断有人提着装满桑葚的桶走到园门口称重结算。
从去年开始,村里开始种植桑葚,品种主要是果葚。“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就是看到了果葚在食用以及深加工方面具备的潜力,”张海玉说,“目前,我们的种植面积达到150亩,5月中旬到6月上旬,每天能往当地的加工公司送果葚四吨左右,收购价在3块钱。”
如何更大程度的挖掘这些桑葚的经济潜力?
省政府研究室派驻七一村“第一书记”李涛来到村里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村里现有的桑葚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问题。“我就找来省政府研究室派驻崔庄村‘第一书记’侯西栋一起商量,看看怎么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李涛说。
经过反复论证,李涛与侯西栋决定与当地一公司合作,把两个“第一书记”帮包村的扶贫资金60万元全部投入到桑葚深加工车间上。“这60万元投入到合作的公司后,该公司每年最低拿出投入资金的13%回报给村集体,也就是说这两个村每年将有至少7.8万元的收益,连续支付5年后,60万元再返回给村集体。”侯西栋介绍说,“这样,村集体有了收入,就可以保障村里的贫困户,还可以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村集体的凝聚力就会增强。”
根据“第一书记”的规划,60万元扶贫资金将建设桑葚果干项目,年加工鲜果700吨,生产桑葚果干100吨。“如果效益好,我们还会建议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把小桑葚做成大产业,让两个村庄彻底脱贫。”侯西栋说。 记者 韩波 胡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