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者“百家讲坛”开讲《国宝传奇》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菏泽学者“百家讲坛”开讲《国宝传奇》

2017-05-22 16:36:25 来源:牡丹晚报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5月22日至31日,菏泽老乡、北京城市学院教授、全国青联常委荣宏君携 《国宝传奇——张伯驹》登陆央视《百家讲坛》,为观众奉献丰厚的文化大餐。《国宝传奇——张伯驹》新书首发暨分享会今日上午在北京举行。荣宏君为什么要在《百家讲坛》讲述张伯驹和国宝传奇的故事?《国宝传奇——张伯驹》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荣宏君进行了采访。
  新科“坛主”是咱菏泽人
   “张伯驹先生的一生浩瀚溢彩,通过研究他,让我发现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我期待能将我的研究成果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讲述给更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观众。”作为一名从菏泽走出去的文化学者,荣宏君近几年比较“火”。他的作品越来越厚重,“头衔”也越来越多,但为人依然谦虚低调、不事张扬。5月21日,牡丹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据统计,张伯驹一生收藏了100多幅国宝级的书画。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 《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八件国宝,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这是张伯驹的心愿。毕生心血收藏,拱手相赠故宫,心愿足矣。
   近年来,张伯驹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独有的名士风骨随着并不如烟的往事逐渐开掘出来,仿若斑驳历史的一缕光,安慰着世间,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记忆。
   “张伯驹的大名我很早就听过,他的出身经历、传奇故事常从报刊杂志上看到。而真正与他觉得有所关联,有所亲近,还要从我的老师史树青先生说起。”荣宏君说。
   作为史树青的学生,荣宏君常常听他讲述中国近代史上文化人的轶事。史树青常常说起张伯驹,在他的影响下,荣宏君开始留意关于张伯驹的史料。也许是机缘巧合,荣宏君因为酷爱收藏名人信札,所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留意有关张伯驹的信札档案资料的收集。多年来,他有幸搜集到了有关张伯驹的各类资料,从此研究张伯驹就有了史料依据。“从其书信文档的叙述中,能感受到一个更真实更生动的张伯驹。”荣宏君说。
  写得最“艰苦”的一本书
   据荣宏君透露,他在《百家讲坛》开讲的名字是《国宝传奇》,新书的名字是《国宝传奇——张伯驹》,而后者可以看做前者的讲稿。
   “这是我目前为止写得最为‘艰苦’的一本书,因为这部书稿的写作方法不同于以前。之前的写作,只要拥有了材料,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下笔万言也毫无顾忌。”荣宏君感慨道,“这本书的写作大相径庭,因为这部书首先是一部讲稿,在写作的过程中,关注史料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要将复杂的学术问题通俗化。”
   《国宝传奇——张伯驹》中的内容,虽然大多在讲座中体现了,但由于讲座时间的限制,很多内容被迫删去,荣宏君认为这本书才是讲座的全貌,这也是这本书出
   版的初衷。
   在收集整理张伯驹史料时,荣宏君越来越感受到张伯驹这一生的璀璨与高洁,在他身上完整地呈现着中国士大夫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
   “我跑遍北京所有图书馆,都没能找到一份张伯驹年谱。这样一代大家,竟没有一份年谱,这让我唏嘘不已。”荣宏君说,“我决心自己动手整理出一份翔实可靠的张伯驹年谱,找到他的后人,找到与他有过交谊的文化名人的年谱,找到他所写的文章,访遍他所工作过的东北长春,查阅工作单位的记录……几相对比,反复确认。”编撰年谱的艰辛过程的确超出荣宏君的想象,他有时会一天查阅十余本其他文化大家的年谱,只为找到与张伯驹相关的信息。
  录制《百家讲坛》耗时一年
   从2016年3月26日试录,到2017年3月19日正式录制完成,《国宝传奇》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讲稿更是经过反复推敲。
   出于报道的需要,5月19日至21日,牡丹晚报记者有幸赶在新书首发前阅读了 《国宝传奇——张伯驹》。全书共17万字,通读下来,记者感觉这部书有很强的可信性、可读性、可视性,也让记者对《国宝传奇》在《百家讲坛》的播放充满了期待。可信性强,是因为这部书史料翔实,里面所牵涉的人和事都有据可查,这部书最后所列的参考书目达到6页之多。可读性强,是因为荣宏君在写作这部书时没有一味罗列史料、“掉书袋”,而是深入浅出地讲故事,并且所讲述的故事既真实又精彩、非常吸引人。可视性强,是因为这部书装帧精美,文字和图片的穿插布局相得益彰,既利于阅读又充满美学意味。
   《国宝传奇》第八讲为《雪江归棹宋徽宗》。其中牵涉到王忬这个名字。为了考证“忬”的发音,荣宏君翻阅了几乎所有能查到的明史古籍,也访问了多名明史专家。但不论史书古籍,还是实地采访的明史专家,都无法给出确凿的答案,有的主张读Yu,有的主张读shu。
   荣宏君决意要在开讲之前将这个字的读音考证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开播的前几天,他的朋友马千里终于在一本乾隆二十年版的《明鉴会纂》上找到了“忬”(音Yu)的确凿读法。荣宏君说,类似的考据工作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有的读音甚至在开播前他与编导还在修改。“登上 《百家讲坛》,我面对的是全国的观众、听众,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经得起考证。往远处说,我们今天的讲述或许将成为未来人们研究传统文化的资料,要有敬畏之心,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荣宏君认真地说。
  《国宝传奇》里的传奇故事
   《国宝传奇》以张伯驹赠与故宫的珍贵藏品为主线,以《信而好古张伯驹》开篇,从介绍张伯驹的经历、学养、情怀等入手,讲述了晋代陆机的 《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宋蔡襄的《自书诗帖》,以及脂砚斋珍藏的脂砚等国宝级藏品背后传承的故事、张伯驹与这些藏品的渊源。这些藏品跨越时代久远,从魏晋到明清都有涉及,荣宏君将引领大家共同进行一次千年文化之旅。
   在《国宝传奇——张伯驹》中,荣宏君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四次特大书画浩劫,读来令人心痛。
   第一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公元554年,梁的都城江陵(今荆州)被西魏大将于谨围城。在城门失守前,梁元帝萧绎丧心病狂地命令大臣高善宝,把他收集的历朝书法名画和图书典籍24万余卷一把火烧毁,其中包括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的15000多件书法作品。
   第二次发生在隋朝。隋文帝杨坚搜罗历代名画800多卷。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于公元616年巡幸扬州,宫里的书画专门装了一船随行,没想到船在大运河遇险沉没,据说绝大部分书画葬身水底。
   第三次发生在唐朝。公元622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打败王世充、窦建德,将二人收藏的书画精品全部纳为己有。随后,李世民让一位叫宋遵贵的大臣用船护送这批书画到长安,当船行驶到三门峡以东一个叫砥柱的地方时被河水吞没,整船的书画珍宝遭遇覆灭之灾。最后经过抢救,保存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
   第四次则发生在清末到民国时期。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曾抢劫焚烧过大批清宫旧藏书画,但损毁最大的一次是“小白楼”文物浩劫案。在“小白楼”文物遭到劫掠时,一个叫金香蕙的人抢了不少珍贵书画。这批赃物除了部分被出售以外,绝大部分被他带回盖州市老家。“土改”时,金香蕙的老婆因为对政策不了解,害怕这些文物给家里带来灾祸,竟然偷偷地把这批国宝扔进土炕,当柴火给烧了。其中包括东晋王羲之的《二谢帖》(祖本),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文天祥的书法合卷,南宋画龙大家陈容的 《六龙图》,还有明代著名的“吴门四家”沈周和文征明绘画各一卷。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张伯驹和夫人才作出典屋鬻钗护国宝的壮举。《平复帖》写于西晋初年,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百贴之祖”和 “中华墨皇”。上世纪30年代,张伯驹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收藏到了《平复帖》,让他一举成为民国收藏界的风云人物,不过也因此带来了一场危机,甚至还引来了杀身之祸。
   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被匪徒绑架,被勒索300万 (伪币),显然对方是冲着《平复帖》来的。深陷魔窟的张伯驹叮嘱来探望的妻子潘素: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僵持8个月后,家人花费重金才把受尽磨难的张伯驹给赎了回来。
   日伪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张伯驹让夫人潘素把《平复帖》缝进贴身衣服里,自己随身携带,逃到陕西避祸。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潘素夫妇看到新政府充满生机,认为还宝于民的时候到了。1956年,张伯驹决定将 《平复帖》,以张伯驹、潘素夫妇二人的名义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中国还有很多像张伯驹先生这样的收藏家,他们以保护传统书画文物为己任,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最终化私为公,把私人的收藏品捐献给国家,变成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资源。这不仅仅只是中国文物之幸,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大幸。”荣宏君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浩瀚溢彩,也正是有了张伯驹这样的大家,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