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义举惠及乡亲高德望,润物育人天地有知是家风”。东明县沙窝镇沙河村正在演出的戏台上两侧,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八里寺村两委送给申金玉老人的“精神褒奖”。
连日来,沙窝镇八里寺行政村沙河村欢声笑语,一派祥和。前来看戏的人不仅能够过戏瘾,还可以免费查体、免费就餐。村党支部书记吕怀记说:“这是申金玉老先生第二次请县大平调剧团来给乡亲们唱戏了。”
跟随吕怀记来到一处宽绰的院子里,一位矍铄的老人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他就是申金玉,虽已年过八旬,但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院子里忙前忙后。去年唱8天,今年唱6天,加上宴请前来看戏的街坊邻居、亲朋好友,每年光唱戏的花费都在10万元以上。“只要乡亲们高兴,愿意看,我争取年年送戏,叫大家享受好生活。”说到唱戏,申金玉老人神采飞扬,满面笑容。
申金玉是沙河村村民,和老伴尚氏今年都82岁,二人慈眉善目、性格温和、心地善良、身体硬朗。因为有点文化,申金玉曾在村里当过干部,那时他就经常为邻里之间排忧解难、调解矛盾。
两位老人共养育6个孩子,2个儿子,4个女儿。由于当时生活困难,孩子又多,为了生计,申金玉老两口没少受罪。大儿子申景顺高中毕业后外出创业,经过艰苦奋斗在青岛站稳了脚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相当实力。后来,二儿子申景春也随哥哥到青岛、沈阳等地发展,同样获得生意上的成功。
回想自己起家时,家乡父老给予的大力支持,申景顺从赚取第一桶金开始,就时刻想着为村里做点好事。因为生意忙顾不上,申景顺、申景春兄弟俩就将钱交给老父亲,多种形式回报父老乡亲。
近10年来,申家父子为本村和附近村庄做过不少的善事:捐款15万元,为村里修建一条水泥公路;投资20多万元,安装70多盏路灯;清挖排水渠6800米,为村民免费收割小麦1000多亩;长期坚持过年时为70岁以上老人送肉,累计达3000多斤,送钱6万多元;每年为考上大学和看不起病的特困家庭送钱、送物;每年为低保户发救济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近几年,村里老人到冬天只要想去县里的老年公寓,一切费用由申家父子承担。特别是2012年,申家父子将乡亲们所欠的34万多元钱的借条当众销毁,更是体现了他们回报父老乡亲的赤子之心。
下一步,申金玉父子还打算将自己家的房屋腾出来,办一所幼儿园,自己请教师,免费为村里的儿童教育做贡献;并计划拿出一些资金,帮助家庭困难但有创业想法的人建大棚,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
据知情人介绍,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申金玉夫妇十分重视教育。申景顺考大学时只差2分,考虑到家庭实际,自己又是长子,申景顺坚决放弃复读的机会,外出挣钱供两个妹妹读书。后来,两个妹妹先后考上本科,成为村里的骄傲。尽管走出校门,但读书仍是申景顺最大的爱好,经常通宵达旦地阅读。特别是在书法方面,由于刻苦学习,遍访名师,成为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
申家父子不仅善行义举,还在关键时刻见义勇为。申金玉曾冒着生命危险,救过数条人命。其中一次正在收麦,申金玉因为有病不能干活,在村里的水井旁休息。突然看见有人哭哭啼啼,披头散发往井边跑,申金玉知道情况不好,就强撑着站起来阻拦,但由于行动迟缓,寻短的老太太还是跳进井中。申金玉顾不上病体乏力,跳进刺骨的井水里捞出老人,将双腿支撑在井壁上,扶老人的头浮出水面,足足坚持半个小时,才等到后援的人到来。回顾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情景,无不彰显人间大爱,功德无量。正是有了他的言传身教,教子有方,才有了今天他们的家族兴旺。
常言说:人在做,天在看。申家父子的善行义举感动着每一个受救助的群众,村党支部书记吕怀记说:“老少爷们都牢记申家的一次次雪中送炭,也会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态回报社会,传递社会正能量。”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家欣慰地看到,申家父子的事业蒸蒸日上,声名远播。得知申金玉老人为家乡送戏的消息,当地医疗单位纷纷参与其中,为服务基层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寨卫生院在院长杨立平的带领下,冒着小雨为前来看戏的老人免费查体、宣传预防接种等,200多名群众参加查体,深受群众欢迎。渔沃卫生院等也加入服务队伍,形成强大的为民、便民、利民合力。
在唱戏的每一天里,都有人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德高望重,善行义举”、“寿比南山,大爱无疆”等字样,数了一下,足足41面。这些锦旗既代表着乡亲们对申金玉父子的感激与敬仰,也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通讯员 王恩标 李皓 记者 宋庆思
(责任编辑:李立)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