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德高
10月31日,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工程启动。记者获悉,该项目预算经费达2.86亿元,是近年来国家投入最大的文物保护单体工程。保护工程启动后,3至5年内建成地下保护设施和地上黄肠题凑博物馆,可供市民近距离参观。
一期工程计划历时3至5年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作为国内已经发掘的黄肠题凑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为研究汉代“黄肠题凑”的形制、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汉代葬制、埋葬习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自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发掘以来,其保护工作就牵动了无数学术界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切的目光。鉴于其极大的保护难度,在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文物局的协调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技术总负责,牵头组织对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的整体保护工作。”定陶县文物局局长王江峰告诉记者,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工程以疏干排水、修建挡水墙与原址保护为工作思路,修建以黄肠题凑汉墓为中心的保护区域(50米×50米),一期保护工程将建成地下保护设施和地上黄肠题凑博物馆,
据了解,整个一期保护工程将历时3-5年的时间,最终达到将黄肠题凑汉墓置于一处独立的温湿度可控的微环境内,以利于今后对其采取综合性保护并逐步脱盐脱水。
近年来国家投入最大的文物保护单体工程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介绍说:“关于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的保护工作,前期先后完成了墓室内外自动喷淋系统和温湿度监控系统的安装工程,实施了病虫害、微生物、化学保护等多方面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保证了黄肠题凑木结构的稳定。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专门为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方案审批预算经费2.86亿元,成为近年来我国单体文物经费投入最多,工作量最大,保护程度最复杂的文物保护项目。”
记者了解到,此项工程招投标选定的实施单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中建八局组成的联合体。计划初期在3-5年内建成黄肠题凑博物馆,中期5-10年左右时间建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遗址公园,远期5-15年打造一处大型旅游文化综合体。
出土文物同步修复中,文字砖已修复6800块
在墓室进行保护的同时,之前出土墓砖、梓棺、丝袍和竹笥的保护修复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中。
在定陶县文物考古保护修复中心,牡丹晚报记者看到已经修复完的出土文字砖整齐排列在支架上。“出土的墓砖90%以上会写有文字或图案,发现上面的姓氏就多达30余种,这对两千年前的汉字文化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定陶县文物局副局长丁献军说,为研究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每块文字砖除有一个编号外,还会建立一个图文并茂多达十余页的档案。
据悉,目前已出土的13000多块文字砖已完成修复6800块,梓棺、丝袍和竹笥的保护修复工作由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负责,尚需近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修复工作。
当务之急是为汉墓建一个舒适的“家”
在10月31日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工程启动仪式现场,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马清林。
马清林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对黄肠题凑汉墓保护起来,让黄肠题凑能有一个合适的存放环境。
“在水中浸泡2000余年,木材基本处于饱水状态,在木材的保护过程中先要维持它的现状。地下清挖过程中木材会有大量的盐份和其他污染物进去,于是在陵墓的一侧,我们建立一座自动喷淋喷雾系统,对木材进行冲刷和清洗,也是达到保湿的过程。”马清林表示,木材不经过处理突然变干,就会发生开裂和变形。
马清林介绍,保护工程首先将在原址上建起一座边长为50米,深14米,地面高十余米的方形建筑物。马清林形容这一建筑物就像一口蒸锅,锅底做好,然后再建一个“箅子”,把黄肠题凑就像放在箅子上的一块豆腐一样保护起来。
“未来3至5年要把下面的基础设施建好,上面再建个博物馆,就能给黄肠题凑创造一个合适的存放环境,届时市民可以进入参观。8—10年后,经过对环境的控制,木材会逐渐脱盐脱水。”马清林说。
(责任编辑:范卉蕾)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