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我市土葬和二次下葬现象较普遍;公益性墓地少,且利用率低
□民政部门:引导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是解决之道
□牡丹晚报记者 武 霈
“供市民健身、游玩的赵王河公园内有很多坟头,占用了公园绿地,这太不合适了!”昨日,市民张先生致电牡丹晚报新闻热线反映。
清明节将至,又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然而,牡丹晚报记者昨日走访发现,在我市,土葬、二次下葬现象较普遍,且大部分墓园的土地利用率较低。菏泽墓园发展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对此,牡丹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反映:有人占用公园绿地建墓地
昨日上午,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市松花江桥北邻的赵王河公园,在赵王河畔的绿地中看到,大大小小的坟头有五六处,虽然坟高不足半米,但坟前均树立了墓碑或石头,且坟土较新。
“有些坟,前几年就有了,有些坟是最近才埋的。前几天散步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在此处下葬。”市民张先生对牡丹晚报记者说。
调查:土葬和二次下葬现象较普遍
公民死亡后为什么不选择进入公墓呢?占用公园绿地下葬的现象是否普遍呢?
据牡丹区园林处东城园林所所长王忠民介绍,四五年前,随意下葬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但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区、公园绿地的普及,随处下葬现象已比较少见,但在较偏远的城郊依然存在。“市区已看不到这种现象了,但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如广州路、上海路等地,都存在这种现象。”王忠民说。
不仅如此,在乡镇、农村,土葬和二次下葬现象更加普遍。据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火葬区的公民死亡后,应当全部火化,然后选择公墓,但在农村,因多数村民拥有土地,仍然选择土葬,或火葬后再次下葬。“公民死亡后选择火化,然后进入公墓,但一部分人仍然会买棺材将骨灰下葬,这种二次下葬是不合理的,虽然没有遗体避免了污染,但从土地集约上来说,这样就是失去了意义。”该负责人对牡丹晚报记者说。
硬件:公益性墓地少,且利用率低
那么,我市公益性墓地建成多少?入驻率如何呢?
据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菏泽现在仅有一所市级公益性墓地和五所县区级公益性公墓,与其他地市相比,硬件设施上相对薄弱。“2012年,我市计划建设30所重点乡镇的公益性墓地,但截至目前,仅有3所公墓投入使用。”该负责人透露。究其原因,他表示,受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公益性墓地建设进度缓慢。
牡丹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公益性墓地稀少仅是客观原因之一,公墓利用率低的问题更为普遍现象,在多数已建成的公墓中,使用率均不到一半。万寿陵公墓是菏泽市唯一一所市级公益性墓地,据该公墓负责人华国福介绍,万寿陵原本能容纳近10万人的陵园,现在只有2万人的骨灰入驻。
寻根:引导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是解决之道
“虽然我市的硬件条件跟不上,但这也仅仅是客观原因,真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村民、市民的意识有待提升,尤其是村里老人,一直要求落叶归根、入土为安,都坚持土葬或埋进自家的土地里,所以才会导致占用绿地的现象发生。”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说,积极引导人们移风易俗,转变旧观念,倡导和形成文明生态的殡葬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据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负责人介绍,我市30个重点乡镇的公益性公墓将于2015年、2016年陆续完工,随着公墓在乡镇、农村的普及,土葬和二次下葬的现象将会进一步缓解。
(责任编辑 羊莹春)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