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是如何创出来的
——鄄城县大埝镇连庄村粮食创高产探析
菏泽市鄄城县大埝镇连庄村是我市的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村。2013年,连庄村小麦平均单产575公斤,分别高于鄄城县、菏泽市、山东省平均亩产168、162、172公斤;玉米平均单产675公斤,分别高于鄄城县、菏泽市、山东省平均单产264、261、246公斤。记者近日走进该村,探寻创造高产纪录的秘密。
专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
在谈到创高产经验时,村党支部书记连守金说,这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和小麦专家的悉心指导。他回忆说,198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和山东农业大学小麦专家董庆裕被派到连庄村推广新技术。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宽幅及规范化播种技术、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氮水肥后移、一喷三防、玉米“一增四改”、粮食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等关键实用的新技术,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完整的技术规程,做到了良种良法配套,有效地挖掘了土壤潜力。秋种时,全村900亩麦田的播种量由15公斤降到7.5公斤,仅这一项就节省麦种6000多公斤。次年夏收,连庄村小麦亩产达到345公斤。连庄村一下成了菏泽第一个吨粮村。
2007年以来,大埝镇大力推行小麦宽幅精量播种种植模式,比传统种植模式亩均减少投入种子10公斤以上,亩增产150公斤,仅此一项,全镇4万亩小麦年增长小麦产量600万公斤左右,当年每亩比普通小麦多收入150元。
在新技术引进方面,连庄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及时引进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的科技种田水平。县农业局在连庄村组建了由小麦、玉米专家为主的技术团队,划出了60多亩高产创建示范田,在创高产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曾在2010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称号的村民连道层总结经验说。
几年来,连庄村狠抓了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基础工作,坚持以河补源、以井保丰,井渠配套、河灌井灌互补,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具备了丰产丰收的第一要素。同时,狠抓培肥地力,实现了土壤越种越肥的良性循环。
连道层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村里在测土配方施肥方面坚持的比较好,我们看地种粮,土地需要什么肥料,我们就上什么肥料。”
连庄村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秸秆还田,村民还用沼液当肥料,不但降低化肥的使用,养肥地力,还能环保,节省了种田成本,提高了粮食的质量。据县土肥站站长田衍俊介绍,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连庄村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20g/kg以上,明显高于该县平均水平。
以前种地靠勤快,现在得按标准来
“以前种地靠勤快,现在得按标准来。”“种粮能手”连常杰说。
连庄村在高产创建中坚持“良种、良田、良法”全过程标准化管理,通过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助推粮食高产创建。在良种繁育推广上,连庄村在制种基地进行大面积标准化推广,提高制种产量、降低成本。同时还加速了新品种推广。此外,连庄村制定了《高标准粮田田间工程建设标准》,该村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耕地、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肥水、统一防治、统一收割,实现了高产创建示范田技术标准的全覆盖。
通讯员 傅成银 记者 焦同帅
(责任编辑:李 靖)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