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菏泽破解山东琴书的教育传承与创新难题

2014-03-18 10:37:30  来源: 中国菏泽网
 

  昔日“下里巴人” 今朝唱响校园

  ——菏泽破解山东琴书的教育传承与创新难题

  3月8日,菏泽学院音乐系琴书班琴筝悠扬、古板嘹亮,学员们正在学校特聘教授李巧莲、孙明祥指导下,专注地表演山东琴书《亲上亲》。只见他们或敲击扬琴,或拉软弓胡,或弹古筝,边奏边唱,说唱弹拉之声时而抒情、时而奔放。千万别小看菏泽学院音乐系琴书班,他们曾荣获过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等多项“国字号”奖项。

  “依校传承”实施“薪火”工程

  菏泽,古称曹州,素有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山东琴书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迄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山东琴书音乐中遗存的大量俗曲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2006年5月,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菏泽学院音乐系主任闫永丽告诉记者:“山东琴书作为菏泽乃至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品种之一,在20世纪末,其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使山东琴书重新焕发生机,2004年4月,菏泽学院音乐系将山东琴书引进大学课堂,对山东琴书的教育传承与创新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山东琴书教育传承的新模式。并邀请了菏泽市著名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李巧莲和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孙明祥两位老师走进高校传授技艺。昔日的‘下里巴人',今日在大学课堂又重现光彩。”

  菏泽学院音乐系要求学生从基础学起,李巧莲老师一句一句教绕口令,说唱音乐需要锻炼嘴皮子。并强调声情并茂,强调在保持琴书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山东琴书的演唱特点是以唱为主,但演员必须自操乐器,自兼伴奏。除了主唱者兼奏扬琴外,其它角色也各操一种甚至交替演奏几种乐器。孙明祥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对其进行了乐器演奏分工。坠琴、软弓京胡、手板、扬琴、古筝都是同学们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热爱,从不会唱到掌握了娴熟的演唱技巧,真正领略了传统曲艺文化的无穷魅力。

  山东琴书唱响大学校园

  菏泽学院音乐系周景春老师说:“山东琴书走进菏泽学院的大学课堂以来,特色课程的开设,让久违的山东琴书活跃在大学校园之中,不但能有效地保护传承优秀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曲艺音乐的教学与研究。”

  “菏泽学院音乐系课题组对山东琴书的系列研究从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多重研究视角,重新梳理山东琴书的发展脉络,阐述山东琴书的文化特点与价值功用,分析山东琴书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山东琴书保护发展的具体对策,在山东琴书的创新保护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菏泽学院音乐系讲师、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冯晓群介绍。

  在传承、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老师们不拘泥固有的琴书流派风格,融会贯通,推陈出新,采用新的演唱风格,改编并创作了一批新的琴书唱段。如《断桥》、《亲上亲》,以及根据该校朱蕊同学拾金不昧为素材新创作的《送金匾》,为菏泽学院大学生科学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编排的《菏泽学院,再创辉煌》等,都在一些大型演出中受到好评并荣获过各种类型的奖项。

  学生张俐说:“山东琴书不仅走进了校园,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经过刻苦练习,我和同学们的器乐演奏技艺日益娴熟,演唱水平有很大提高,对曲目情感及风格把握得十分准确。”

  古老曲艺 重焕青春活力

  山东琴书走进菏泽学院的大学课堂以来,这一古老曲艺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影响力。2007级学生武晓东等同学被南京军区录用,在部队继续演唱并传承山东琴书。2007级学生王萌在济南市某文工团继续传唱山东琴书。还有些同学做了音乐老师,把山东琴书等民间艺术教授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菏泽学院音乐系培养出来的山东琴书传承人有100余人,其中近20余人从事着山东琴书的演唱及相关职业。

  以非遗保护研究为核心,菏泽学院音乐系2008年被省文化厅批准为非遗研究基地,并于同年组建非遗研究室,在山东琴书的研究方面取得不少的创新。山东琴书走进大学课堂的实践也掀起菏泽学院音乐系师生研究山东琴书的热潮。自2005年以来,出版了有关山东琴书的专著一部,省级及校级立项5项,相关学术论文9篇。

  闫永丽说:“随着人们对非遗保护意识的加强,山东琴书不再是乡村和街道群众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以崭新的形式活跃在舞台上。山东琴书的成功演出,使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并认可了山东琴书文化。并配合旅游文化产业,创造了很好的市场价值,推进了菏泽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为山东琴书在菏泽的繁荣发展独辟蹊径,开拓了新方向。”

  山东琴书这一传统的曲艺形式,与当下先进的时尚文化相融合,不再是简单的个体,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体的记忆,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是菏泽及鲁西南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记者 张红艳

  (责任编辑:李 靖)

  

更多新闻,请看中国菏泽网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