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成果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菏泽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成果

2013-11-01 08:26:33 来源:菏泽日报

 

  

  序

  《史前文明与菏泽历史文化研究论集》一书的编辑与出版,是国内学术界致力于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背景下进行的。这项工作的重点,是要弄清我们的祖先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进入文明状态亦即国家状态的。就目前讨论的情况看来,似乎多数学者都已经赞成将文献记载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当作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起点,但是对于夏王朝的发祥地到底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学者中却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认识。本书的编辑者(也是本书许多篇章的作者)认为,包括他们家乡山东菏泽地区在内的古代济濮流域乃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发祥地,他们通过文献考证历史上尧舜禹最早的活动地域就在此一带,特别是禹治洪水的地域在此一带,而这些都是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应当说,他们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除了对尧舜禹以前一些华夏祖先的考证外,我与他们的看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我过去曾写过一些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文章,大致也是说夏族或夏王朝起于古河济之间, “古河济之间”即古代的兖州,包括今豫东、豫北、鲁西、鲁西南及冀南的一些地方,范围较古济濮流域稍大一点,但基本是指同一个地方。这几篇文章也被收进本书中了,大家可以参阅。这里我想补充说明的是,我们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中华文明起源于古河济之间这个命题。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眼光看,人们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古印度文明都是产生在大河流域的中下游、特别是下游冲积平原地区,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也是与黄河流域有关的话,那么她的发祥地,也必然应当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冲积平原地区。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历史地图上查阅到,古河济之间正好处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中心位置。尽管这里由于地势低洼而经常发生洪水、但其土质肥沃疏松,兼具河湖之利而又交通便利,使其很快成为吸引四方人们前来开发与定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中心,它成为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发祥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无庸讳言,当前学术界仍有相当多的学者坚持认为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发祥地在豫西晋南一带,尤其是在豫西的伊洛汝颍流域一带。然而这个地方总的说来属于山地和丘陵,与前述几大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并不相合。从文献记载看,这里一不可能与禹治洪水之事发生联系,二来也没有哪个虞夏时期著名的氏族活动在此地区,怎么可以想象夏人的国家发生在此一带呢?过去徐旭生说夏与颍水河谷上游的登封、禹县一带关系密切,大家很可能是相信了他的说法,但若细加追究,徐说不少地方是自相矛盾的。如说禹、启的都城在此一带,就无法与当时许多著名氏族不在这一地区的史实相调协。徐氏曾批评“禹兴于西羌”、“禹生于石纽(今四川北川县北)”的说法不可靠,因为这同禹治洪水的说法会发生抵触:如果说蜀地有滔天的洪水,那么下游扬州之地将变成一片大海。然则我们今天也可以用同样的推理质疑徐氏:如说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一带有滔天的洪水,下游黄淮海一带岂不同样会是一片汪洋!实际上,文献记载夏后氏兴起的崇山并不如徐氏及其他一些人所说是今登封县境内的嵩山,先秦时期的嵩山只称作太室山或外方山,真正为夏兴起的崇山乃在今菏泽以北,对此我已反复做过辨析,此处不再重复。

  我曾经为了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研究》到过菏泽地区考察,那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深地吸引着我,为了开发这方面的资源,我建议当地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先生注重考古发掘,以使自己的认识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听说后来到这里进行考古调查的袁广阔先生也有类似建议,他认为这里作为禹治洪水的重要区域,当时一定修建了不少古城,以为抵御洪水之用。

  趁着这次为论文集作序的机会,我愿再次为此作出呼吁,呼吁上级有关部门也来参与这项工作。我相信只要大家继续努力,揭开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之迷,是指日可待的。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沈长云

  2009年夏日于石家庄河北师大寓所

  (责任编辑:李 靖)

  

更多新闻,请看中国菏泽网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