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等领导观看菏泽展区
本报通讯员 陈 瑾 本报记者 陈 力
中国菏泽网讯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不久前在山东剧院闭幕。在为期4天的展会中,我市精选的菏泽弦索乐、山东梆子、枣梆、山东琴书、鲁锦、曹州面人、木雕等46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博览会上亮相,赢得各界盛赞,荣获优秀组织奖,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何晓铮荣获金奖,鲁锦现场制作技艺荣获银奖。
菏泽展区全场最靓
菏泽特装展厅以其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4天中一直备受瞩目。展厅设计新颖大气,突出了中国牡丹城特点。展厅中央摆放着盛开的牡丹花,花香扑鼻。菏泽“非遗”项目分布图醒目清晰,其项目分布范围之大、之多,令许多参观者惊叹,长时间在此驻足停留、欣赏品味。
作为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我市在博览会期间共设立1个特装展位、11个标准展位,参展项目数量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成为博览会的一大看点。16个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制作更是精彩绝伦,向全国人民生动展示了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厚底蕴、丰富多彩以及阶段性保护成果。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制品,以及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古老的演奏乐器、服装等皆以珍贵的实物、图片、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展出,突出了菏泽“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菏泽各县区的标准厅更是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让参观者实实在在饱尝了一顿视觉大宴。牡丹区的面塑,东明的蓝花印布,鄄城的鲁锦、砖塑,曹县的木雕,巨野的农民画,成武酱菜等展厅前游客络绎不绝。中国牡丹城、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工艺之乡在此尽情展示,博得各界参观者的盛赞。
民间绝活现场表演
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来自各省市近300名传承人的现场技艺展示让人目不暇接,而我市传承人的现场表演与制作展示更是成为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沿电梯进入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二楼往右拐,一抬头便有几个醒目的大字——“非遗大市菏泽欢迎您”。标题下面硕大的背景墙全部用鲁锦装饰,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在鲁锦的衬托下,几位美丽的“牡丹仙子”现场为观众演奏濒临失传的菏泽弦索乐,乐声优雅,给喧闹的大厅带来一丝清新,在此停留的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一曲奏完,参观者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强烈要求“再来一段”。
听完弦索乐似乎还不够过瘾,观众们又涌向菏泽展厅内身着戏曲服装的戏曲演员,一睹菏泽地方戏的风采。我市被誉为“戏曲之乡”,剧种丰富,剧团众多、名家名演众多,被国内权威专家誉为中国戏剧声腔剧种博物馆和展览会。属于梆子声腔的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和弦索声腔系统的柳子戏、大弦子戏,以及在民间花鼓基础上形成的两夹弦、四平调等民间小戏剧种,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还有山东琴书、莺歌柳书、山东花鼓等曲艺形式都在我市流行。
博览会上,展会工作人员带来的戏曲服装与行当展示为菏泽展区增色不少,看过了静态展示的许多观众都前来与演员合影留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山东省省长黄胜等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在菏泽展区内,仔细观看,并与四位戏曲演员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合影留念。
韩国、日本等国游客还留下名片,欲邀请菏泽枣梆剧团去当地进行交流演出。鲁锦、面塑等手工技艺现场展示、制作与销售更是热闹非凡,不少人围着曹州面塑传承人穆绪建,观看他现场制作面人,其娴熟的手法、精湛的技艺令顾客叹为观止,争相购买。
菏泽“非遗”收获颇丰
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菏泽“非遗”项目亮相全国、扬名天下的难得机会,因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开幕式前一天,副市长黄秀玲亲自带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晓军、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庆勇到展厅现场指导工作。参展人员更是紧锣密鼓地布置展厅,力争为博览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过四天的展览,菏泽及其“非遗”项目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观看菏泽的地方戏曲、曲艺演出时,一位观众动情地说,“我在楼下了解了‘南音’,你们这儿可称之为‘北曲’,风格独特。”随后,其遂赋诗一首:“非遗瑰宝聚泉城,南音北曲韵传情。一承千年中华脉,尽显古今民族风!”
累累硕果非遗树,一枝独秀看菏泽。据了解,自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在我市启动以来,菏泽“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一批珍贵、濒危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截止到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30项,省级非遗名录60项,市级非遗名录9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名,省级传承人33名,市级传承人113名。
菏泽的非遗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全省更是拥有“四个第一”,即国家级非遗名录全省第一,省级非遗名录全省第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第一,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第一。
(责任编辑: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