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人员专题报道
1月10日,本报推出城市低保人员专题报道。俗话说:“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当前,我市城市低保家庭中,因病致贫现象十分突出,低保家庭往往都一个或几个病人,疾病使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高额的治疗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让一个个家庭陷入困境。在城市低保人群中,女满40岁、男满50岁的下岗失业“4050”人员占了很大部分。他们年龄偏大、没有学历,缺少专业技能,是再就业中的困难群体。由于再就业困难,他们的生活也很难摆脱贫困。在城市低保人群中,虽然贫困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但造成贫困的原因却不尽相同。一些因亲人去世、家人残障而造成的残缺家庭,更是让人揪心。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我市不断加大对城市低保对象和特困群众的救助力度,但部分城市低保对象因大病、失业、家庭变故等原因仍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他们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援助。
我的春运故事
1月12日,2009年春运正式启动。1月20日至24日迎来节前返乡和探亲客流高峰。随着春运大幕的拉开,对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奏响了回家的主题曲,召唤着他们踏上回家的路途。为反映他们在旅途中的酸甜苦辣,本报于1月17日以四个整版的篇幅,对“我的春运故事”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个农民的“孤寡老人节”
1月11日,第四届“孤寡老人节”在郓城县双桥乡郭庄集市上举行。郓城县双桥乡后黄岗村农民黄修良自2005年开始举办“孤寡老人节”,一届比一届规模大,参与的孤寡老人一年比一年多。在其带动下,当地形成了一股爱老敬老的良好风气。
嗅年味·逛市场
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盛大的节日,年味成了中国人最在意的一种“味道”,春节前的市场由此呈现出不同平常的“年味”。本报自16日开始陆续刊发稿件,对春节前的花市、酒店、家电、保姆业、服装、旅游、用工等行业的市场情况进行了报道。
节前用工市场有点“凉”
春节临近,众多外出务工人员扛着大包小包从菏泽火车站、汽车站涌出。这些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有人春节后还要返回原工地,而有不少人因为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回到本地找工作。其实这种影响从当年下半年以来就已经显现,大部分失去工作的外出务工人员早已经陆续返回家中。这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按常理讲,春节前的菏泽用工市场应该“一职难求”,但实际情况却是用工单位急需人才,而应聘者则犹豫不决,甚至漫不经心。1月23日,本报通过报道,提醒广大务工者,面对现实,主动在本地寻找工作,同时希望广大用工单位广开门路,积极为务工者提供岗位。
新春家年华
1月24日,本报推出新春家年华春节特刊,从新春攻略、循味找年、传统年俗、牛年牛趣、春节史话、服务到家、出行宝典、置办年货、悠哉游哉、时尚靓装、快乐厨房等21个方面,为读者过好春节提供资讯服务。
新年新过法
2月1日,“新年新过法”系列报道,以“和父母公婆一起过春节”、“陪姥爷坐飞机去大理旅游过年”、“农村过年新事多”、“我和残障儿一块过除夕”、“异地换房度佳节”为题进行报道,对市民移风易俗过春节作了深入报道。
关注援川队员的春节
爆竹声中辞旧岁,锣鼓喧天迎新春。正当人们合家团圆欢度新春佳节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上,来自我市的部分援川队员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春节期间,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北川默默奉献着。2月7日,本报以《这个春节,我们终身难忘》为题,用三个版的篇幅对此进行了报道。
旱情,“烤”热各方“神经”
年初,我市遭受五十年一遇大干旱,近百天没有有效降雨,980.6万亩小麦枯黄。正值小麦返青期,干旱仍在肆虐,抗旱保苗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面前最重要的大事。2月6日,我市抗旱响应提升为I级红色预警,这在以前从未有过。菏泽抗旱形势如何,各级政府和百姓如何应对干旱?2月14日,本报记者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空壳村”里的“留守老人”
近年来,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年轻农民对土地眷恋的目光,被城市吸引而去。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之后,一个个村庄和一片片土地上只剩下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坚守。留守的空巢老人虽然衣食无忧,却默默品尝着孤独与寂寞。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8万人,占总人口的14.07%,其中农村老年人约占全市老年人口的80%,约有100万左右。如何让这些老年人安度晚年,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报2月21日日以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此进行了报道。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
60年历史长河,有风雨,也有暖阳;60年如歌岁月,有光荣,也有梦想……从2月28日开始,本报陆续推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让我们从脚下的这片土地出发,去追求新中国60年的光辉足迹,记录60年来发生在鲁西南大地上的一个个难忘瞬间。首先推出的是“菏泽解放”系列报道,解放菏泽城、解放战争的序幕——郓城攻坚战、解放菏泽第一仗——定陶战役、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沙土集战役、“主力”与“王牌”的对决——巨野战役等发生在解放之前的战役,带读者重回那炮火连天的岁月,让人们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7月13日,本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之“国庆大典见证人”系列与读者见面,《骡马拉大炮参加开国大典阅兵》、《连续四年参加国庆典礼》、《快乐夫妻的记忆宝典》、《手持“红宝书”参加阅兵式》、《航天骄子参加国庆游行》、《汽车上见证国庆大典》、《开国大典那天我喊哑了嗓子》、《“游泳”参加国庆典礼》等报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不同时期共和国国庆典礼的盛况,见证了祖国日益强大的过程。
8月1日,“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系列报道与读者见面。他们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历程。2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经历的共和国同龄人的故事加在一起,汇成了一部微缩的共和国成长史。
“花冠.重走南下路”
60年前,为迎接全国解放,党中央根据形势需要,决定从革命老区抽调干部随军南下,到新解放地区建立人民政权。1949年3月31日,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按照华北局指示,抽调3960名干部和2027名战士、公勤人员,组成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从菏泽出发,途径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7个省,行程8000多里,到达贵州,为全国解放和政权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6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朝气蓬勃的南下干部们,大多已是“耄耋”之年,但家乡的父老没有忘记他们,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传奇的经历理应被世人记住。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与市党史委、花冠集团推出大型采访活动---“花冠.重走南下路”,今年8月18日至9月7日,本报特派记者冒着酷暑从当年南下出发地牡丹区晁八寨出发,沿当年南下行军路线一路采访,途经商丘、合肥、安庆、景德镇、上饶、武汉、湘潭、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寻访当年南下人员和他们的亲属。自8月29日起,本报共发稿23篇,共计7万余字,记录了南下干部的丰功伟绩,见证了新中国60年沧桑巨变。
防控手足口病,菏泽在行动
3月9日,我市启动手足口病日报制度,各相关部门协力防控,确保手足口病不爆发流行,不发生危重病人,不出现死亡病例。面对疫情,卫生部、省卫生厅派专家驰援我市,市委、市政府也紧急部署,指导全市医疗工作者忙而有序地应对。4月19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专家来菏,看望手足口病患儿、慰问医务人员,实地查看救治现场,听取有关汇报,本报对此进行了及时报道。
地震灾区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数万鲜活的生命瞬间被吞噬。从那时起,四川地震灾区就成了菏泽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时隔一年之后,灾民的生活怎么样了?菏泽援建工程的进度如何?迷人的天府之国是否依然美丽?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再次踏上灾区的土地。《北川:凝固的记忆》、《都坝:高山羌寨的劫后新生》、《回望北川: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他们,因地震而改改变》、《千年古刹的“生命救赎”》、《震中映秀的悲情重生》等十余篇饱含深情、充满人文关怀的稿件,记录了灾区灾后重建的最新进程,描绘了灾区人民震不垮的顽强精神。
探秘菏泽“动漫圈”
近年来,我市动漫产业悄然兴起,并成功举办了两届牡丹动漫艺术节。6月5日,本报新周刊特别策划聚焦菏泽动漫圈,采访了相关动漫企业和动漫圈内知名人士,刊发《动漫航母 菏泽试水》、动漫产业 方兴未艾》、《动漫圈内 别样风情》三篇深度报道,试图探寻菏泽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
菏泽麦客远征
每年的麦收时节,我市联合收割机手都要进行大规模跨区作业,他们被称作新时代的“麦客”。今年我市共有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1万多台,农机手和随机人员3万人。6月12日,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菏泽麦客远征”,聚焦麦客的“候鸟生活”,总结农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
走近“圆梦村支书”
今年,我市进行了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公开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活动,全市共有6名年轻有为的村支书脱颖而出。6月19日,本报刊发“走近圆梦村支书”特别报道,记录他们的成长道路,解析他们的心路历程,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
阻击美国白蛾
今年,美国白蛾疫情传入我市,并逐渐扩散和蔓延,严重威胁我市林业安全和城市绿化。面对疫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6月26日,本报推出特别策划“阻击美国白蛾”,以《美国白蛾入侵菏泽》、《菏泽打响虫口夺林保卫战》、《无公害防治显神威》三篇报道,反映了我市科学防控美国白蛾的全面工作和各级林业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梦回南疆
30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不少菏泽籍战士血洒疆场,埋骨南国,他们的亲人为了寻找烈士的坟墓历尽艰辛。7月18日,本报新周刊推出特别策划“梦回南疆”,以《魂牵梦绕“寻亲”路》、《时空隔不断的战友情》、《追忆战火纷飞的岁月》三个单元讲述了烈士亲人、伤残军人、参战士兵的南疆情结。
与大学生村官“零距离”
今年,我市从高校毕业生中招收243名大学生村官,他们到行政村中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8月22日,记者走进乡村,和大学生村官零距离接触,记录他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
菏泽体育人物志
在菏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灿若星辰的体育精英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在中国体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今年10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全民健身的热潮方兴未艾,本报记者“零距离”接触菏泽百年来体育界各个时期的精英代表,聚焦杨士文、穆铁柱、张玉萍、马文广、马文辉、陈超、陈丽、崔哲、薛飞、贾龙生等体育名人的平凡人生,以《菏泽体育人物志》的形式书写他们所走过的坎坷与曲折、辉煌与荣耀。
重点工程 岁末扫描
今年以来,我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上马了一批重点工程,对拉动菏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12月12日和19日,本报分两期报道我市重点工程,涉及工业大项目、城建、交通、市政重点工程等多个方面,以全景式扫描的手法对我市重点工程进行了回顾。
整理 张伟 培军
(责任编辑: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