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14次阅兵中,李兆启参加了1984年规模空前的第十二次阅兵式,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加注了最为亮丽的荣光;25年后,儿子李鹏持续了这种荣耀,参加了2009年同样规模空前的第十四次阅兵式。请看——
父子二人的“阅兵缘”
中国菏泽网讯 1981年,李兆启在北京军区某部入伍服役,1983年考入石家庄陆军学校学习,当年,学校接到成立阅兵方队参加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的通知。这是继1959年时隔25年后共和国迎来的首次大阅兵。
李兆启永远忘不了那一刻:1984年10月1日10时许,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检阅三军威武雄狮。这是共和国第12次阅兵,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宏大的场面震撼着每个人的心!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李兆启回忆说,“那一刻,我们觉得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是值得的。”
一次阅兵,终身荣耀。而让李兆启没有想到的是,25年后,自己的儿子会重走自己的阅兵路。
2006年,李鹏应征入伍,来到父亲李兆启服役过的北京军区某部。2009年初,李鹏所在部队接到了成立国庆60周年阅兵方队的通知,兴奋的李鹏立刻报了名,并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履带自行榴弹炮方队的一名队员。
“参加阅兵是军人的自豪和荣耀,但这是靠吃苦耐劳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换来的。”李兆启赞赏并提醒李鹏说,“训练虽然苦,但你们的条件比我们当时好多了!我们当时住的是帐篷,你们现在是板房;我们吃的更注重保证营养供给,你们现在是讲究营养合理搭配……这是党和国家对你们的关爱,吃不了苦就是对不起党和国家!”
“在通过天安门之前,一切所谓的努力和成绩都是‘零’!”作为装备方队的一名基准车驾驶员,李鹏这样要求自己,“只有基准车开得稳,僚车才能迅速标齐,十八辆车才可以像钉在一块钢板上一样整齐通过天安门。”
为了保证车辆在36秒内等速通过100米的距离,时间误差不超过0.15秒,标齐误差不超过5公分,李鹏成千上万次苦训,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流过的汗顺着脸颊流下,湿透了衣襟,浇湿了坦克靴,浇湿了50多度的地板;为防止动力系统负荷过载,在平时训练和正式阅兵中,即使驾驶室温度高达60多度,也坚持不开车窗和空调……正是凭着那股韧劲和毅力,李鹏攻破了那“眨眼间”和“丝毫间”的误差屏障,成为整个车队的一把标尺。
2009年10月1日10时许,李鹏用他近一年的刻苦完成了那36秒的使命。“通过天安门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父亲所说的‘值得’和‘自豪’的含义。”李鹏回忆说,当他带着荣立二等功的荣耀回郓城老家省亲时,李兆启告诉他:“咱爷俩都在北京军区服过役,都参加过国庆大阅兵,这是我们的‘阅兵缘’,更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家族的荣耀!”
记者 李 强
(责任编辑: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