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看菏泽民间艺术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从"非遗"看菏泽民间艺术

2009-11-11 20:21:51 来源:牡丹晚报

  

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艺术团遍布菏泽城乡

 

  

  中国菏泽网讯 今年10月,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和第一批扩展名录,让人惊叹的是,菏泽再次以29项入选量位居全省第一位。消息传来,菏泽市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而更多市民不知道的是,从2006年至今,菏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连续拿下四个全省第一:国家级“非遗”名录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全省第一、省级“非遗”名录数量全省第一、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选量第一。其中,国家级“非遗”和传承人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

  

  “非遗”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一个城市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如果说“一城三乡”凸现出菏泽文化的鲜明特色,那么,菏泽“非遗”保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则一举奠定了菏泽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重要地位,这是菏泽继荣膺“中国牡丹城”、“中国戏曲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书画之乡”之后,获得的又一张耀眼夺目的城市名片。

  

  从“非遗”看菏泽民间艺术

  本报记者 陈 力 本报通讯员 牛玉新

  

  四项“第一”冠齐鲁

  

  “作为一个地级市,能入选20项国家级‘非遗’,是非常罕见的,我向你们表示祝贺!”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非遗”名单之后,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教授发来贺电。刘魁立激动地说,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丰富的“非遗”项目。20项国家级“非遗”的入选,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了菏泽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独特神韵,名扬中外的古筝乐、鼓吹乐、杂技、戏曲、文化传说及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民俗、礼仪等,均显现出菏泽“非遗”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而让刘魁立没想到的是,此次入选仅仅是菏泽拉开保护“非遗”的大幕,在随后的一年多里,菏泽又相继夺得多个第一名。截至目前,市政府公布了两批市级“非遗”名录,共计96项,公布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4名;其中有60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20项入选国家级名录。第一、第二批省级名录和国家级名录,我市入选总数均为全省第一名。

  

  全市另有33名艺术家被批准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被批准为国家级传承人,也双双位列全省第一名。菏泽学院音乐系被批准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牡丹区穆李村、菏泽市戏剧院相继被批准为省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曾多次来菏泽调研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世界“非遗”国际评委张振涛教授认为,一个地级市有这么多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在全国也属罕见,充分展示出菏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和丰厚底蕴。

  

  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就有原始先民在菏泽一带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菏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平原的肥田沃土养育了一代代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忠厚义气的菏泽人。

  

  菏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民间工艺巧夺天工,民俗礼仪古朴清淳,“非遗”丰富多彩,享有“曲山艺海”和唢呐、古筝、杂技之乡的美誉。菏泽,仅地方剧种就有7个,而且都很有特色,如柳子、枣梆、大弦子、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山东梆子等。曲艺品种也有好多,有山东琴书、三弦绞子书、莺歌柳书、坠子、落子、花鼓、渔鼓、大鼓、评书、快书等。

  

  菏泽民间艺术有“五多”:一是民间器乐多,有唢呐、笙、竹笛、闷笛、小鼓、锣、镲、梆子、大鼓、大铙、大钹、大锣、扬琴、琵琶、如意勾、软弓胡、坠琴等,还有古筝乐、擂琴乐等;二是民间舞蹈多,有古老的三皇舞、商羊舞、花伞舞、抬阁舞、蝴蝶舞、羊抵头舞,还有舞狮、舞龙、高跷舞、河蚌舞、竹马舞等;三是武术拳种多,有梅花拳、洪拳、炮拳、查拳、形意拳、通臂拳、少林拳、燕青拳、水浒拳、螳螂拳、二郎拳、八卦掌、阴阳掌等;四是工艺美术多,有面塑、泥塑、砖雕、糖人、糖画、花供、织锦、纸扎、剪纸、纸牌制作等;五是艺术名人名家多,从菏泽走出去众多的艺术大师,单从音乐方面说,就有著名擂琴创始人、演奏家、教育家王殿玉,近代第一位古筝改革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赵玉斋,以及古筝大师高自成、赵登山,擂琴大师韩凤田、王福生、王福立,唢呐演奏家袁子文、魏永堂、和贯贤、张玉柏,歌唱家贾世俊、彭丽媛等。戏曲艺术家有豫剧名家马金凤、崔兰田、赵义庭,享誉省内外的著名戏曲艺术家还有柳子戏的张春雷,山东梆子的窦朝荣、黄儒秀、刘玉朋、刘桂荣、刘君秋,两夹弦的王文德、黄云芝,大平调的申德高、郭盛高,枣梆的赵凤来、梁宝兴,四平调的王桂芳,豫剧的张玉霞等。此外,菏泽的斗鸡斗羊斗犬和众多风味小吃也闻名于世。而已经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遗”名录也全部源自这些民间艺术。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菏泽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菏泽人民自古就好艺崇武,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久传不衰。究其原因,菏泽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鲁西南是受孔孟思想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可谓礼乐之邦。在我市一些乡村,至今保留着具有深厚封建色彩的礼仪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赶庙会、祭祖先,总讲究“礼、仁、义、孝”。地方传统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作为民间艺术,也总是和这些民俗联系在一起,每逢民俗活动,总少不了这些民间艺术的身影。如鼓吹乐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在民间风俗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仅是喜忧事,它在其它民间风俗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新春佳节或喜庆丰收时,它伴着“舞狮子”、“闹龙灯”、“划旱船”、“踩高跷”等民间艺术,共同奏响和谐曲。

  

  据民间老艺人介绍,旧时人们喜好民间艺术、杂耍玩艺儿,如演戏唱曲、吹拉弹唱、舞刀弄棒、编织捏塑、杂耍手艺等。民间有“三天不看戏,心急火燎光生气”、“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看戏听小调儿”、“看了头晌看下晌,不看不听心痒痒”等说法。过去,民间甚至流传有“拆了房子卖了地儿,也不能散了玩友会儿”之说。

  

  这些民间艺术除了和民俗礼仪有关外,有的纯属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如弦索艺人常利用赶庙会,逢年过节,以及冬闲时期,在家庭院落、寺庙、地窖等处合乐演奏,他们俗称“碰八板”。他们大部分会演奏多种乐器,放下这种乐器拿那种,常用的乐器有筝、琵琶、扬琴、如意勾、坠琴、软弓胡等,还擅长演唱地方戏曲、琴书、坠子、花鼓、小调等。大家聚集一起,操琴弹筝,精心合乐,有时竟夜以继日。

  

  民间艺术走向未来

  

  “非遗”是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和利用好我市的“非遗”,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打造“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共有296人参加了普查工作,社会力量参与人数达5858人;共投入专项资金176万多元;调查资源线索15095条,搜集资源项目3744个;编辑印刷“非遗”普查资料汇编等书籍10套40余本,已经健全了四级名录体系,建立了传承人保护措施。不想让“非遗”“人亡艺绝”,就得培养和保护传承人,他们完整地掌握了所代表的项目,或者身怀特殊技能,具有这一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并且有能力培养后继人才。采用明确公布传承人名单方式,可大大推动今后保护和开发“非遗”项目。目前,我市已经采取一些措施,为保护这些传承人,对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资助,以保障其开展传习活动。

  

  此外,我市还计划通过系列培训、展演等方式,让传承人与相关专家、学者及对民间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结对等。从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主要还处于政府主导、大众保护意识逐渐唤起的阶段,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民间力量的进一步认同和积极参与。

  

  为了民间艺术美好的未来,为了让民间艺术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正强)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