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3年09月29日
第cz4-13版:特刊

探索“菏泽路径”,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特色种植拓宽农民致富路。

巨野县麒麟镇鸭苗孵化“孵”出亿元产业链。

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村台。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霈

秋日的菏泽大地,沃野“生金”,硕果飘香,“丰”景怡人。

从鼓起村民腰包的万亩油菜种植,到撑起“致富伞”的蘑菇种植;从小鸭苗“孵”出的亿元产业链,到多样养殖拓宽致富渠道;从各类时令蔬果丰收,到花卉产业“美丽经济”绽放;从一家家美丽庭院点“靓”的乡村,到黄河沿岸星罗棋布的美丽村台……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菏泽徐徐展开。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菏泽市把乡村作为最迫切、最有效的突破口,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推进“五大振兴”,不断探索产业带动强、发展动力足、民生有保障、宜居景色美的齐鲁样板“菏泽路径”,让安居乐业美丽乡村的幸福蓝图逐渐变成现实。

“丰”景如画,好戏连台

9月22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菏泽主场活动开幕式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整体推宣活动启动仪式在牡丹区小留镇刘庄村拉开帷幕。这不是一场即时性活动,而是一场跨越时空、各方广泛参与的乡村振兴生动展示,全市上下一系列围绕丰收主题、挖掘地域特色、聚焦农耕农趣农味农风农乐农情的庆丰收活动陆续上演。

“又大又脆的冬枣上市喽!”在鲁西新区马岭岗镇黄河大集上,浓浓的烟火气让秋收的氛围更加浓厚,解北鹿肉、万乾大米、山农酥梨、婆罗门观赏鸡、龙拐桑、谢集制香……各村琳琅满目的特色产品,吸引了众多附近村民驻足观看、采购。

丰收节里“晒”丰收,以节促销助农增收。在牡丹区李村镇的丰收节庆祝活动现场,特色农产品“百果香”火龙果、山东倾城鲜花港“磁化水酵素”葡萄、山东老字号“水来烧鸡”、“牡丹鸡蛋”等数十种“明星产品”也一一亮相,展销农产品达100余种,有效宣传推广了全镇产业成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菜篮子”、“果盘子”和“米袋子”。

村村有好戏,农民唱主角。在单县郭村镇朱楼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山东省京联会第十届艺术节开幕,吸引了附近村镇群众驻足观看,将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戏台周围,黄河大集热闹非凡,吴氏制香、葛氏酱菜、黄岗馓子、四君子酒业摆摊展卖,进一步打响品牌。精彩演出与黄河大集联袂,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将农民丰收节喜庆的氛围拉满。

挺起振兴“主心骨”,产业兴旺“有好戏”

“丰”景如画得益于产业兴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要做好做活“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

时下,在巨野县麒麟镇南曹社区,每天都有一辆辆满载鸭苗的货车驶向周边省份。日出鸭苗10万只、满负荷孵化能力达80万只、孵化规模列全国前三……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用“一只鸭”敲开了致富门、“孵”出了亿元产业链。

在孵化厂区,各作业面的设备正有序运转,分布在各个流程的务工村民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颗颗肥美硕大的鸭蛋从养殖场运送而来,经过筛选、清洗等工序后,被静置于孵化器内;经过恒温孵化后,鸭苗破壳而出,再经过分拣被批量销售。在距孵化厂不远的养殖场内,十万只养殖种鸭在饲养员的引导下,正“昂首挺胸”地抢食,为鸭苗孵化积蓄力量。

从养殖到孵化,正是不断地对产业“造血”,才让这个既无资源又无区位优势的普通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强村。“鸭苗孵化是肉鸭产业的源头,我们经过多年摸索,把野生大雁与本地鸭杂交,培育了独特的养殖品种,并建成了现代化孵化厂,经过高标准、高效率孵化,将鸭苗销往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和省内多个地市。”南曹社区党支部书记曹金强说。

时下,正值辣椒田间管护的关键时期,在吕陵镇夏陈村,田间地头的农户们正忙着给辣椒苗除草、打药、施肥。

发展辣椒产业,是鲁西新区吕陵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举措之一。与其他传统农作物相比,辣椒具有产量高、单价高的优点,通过订单销售,不愁销路。吕陵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由村党组织牵头,通过流转土地、领办合作社等形式,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短、平、快的辣椒产业,推广订单辣椒种植,逐步形成了支部带动、农户种植、企业收购的“订单式”产业链条,有效促进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地里除草、施肥、采摘,忙完农活,还可以回家照顾老人孩子,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夏陈村村民陈大姐高兴地说。

在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当地也通过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让乡村开出“致富花”。在佃户屯联美合作社的黑木耳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对肥嫩的木耳进行采摘、分拣和晾晒。通过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有效带动了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每人月收入可达3000余元。

增“颜值”提“气质”,生态宜居“有好戏”

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菏泽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增强“造血”能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依托特色产业,我市正在探索“生态+产业+旅游”的新模式。

金硕生态农业高新产业园是鲁西南地区最大的省级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和首批省乡村振兴项目。该产业园通过“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乡村示范基地。该园区负责人郝有彪介绍,种植蝴蝶兰是该园区打造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该基地全年可销售蝴蝶兰30余万株,每亩效益达25万元以上。

同样叫响菏泽的马岭岗镇草莓,也通过“产业兴旺+生态旅游+农旅研学”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马岭岗镇安顿庄行政村,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大棚成方连片排成列,处处彰显着勃勃生机。当地通过建设冬暖式草莓大棚园区,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草莓种植中,从而增收致富。

绘就宜居乡村新画卷的还有黄河滩区村台。

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滩区村民们搬出了沙窝窝,搬进了黑瓦白墙的带院新房,迎来了崭新生活。墙壁洁白、客厅明亮,电燃暖等配套一应俱全,整个房型通透敞亮、干净整洁,俨然一副城市小区样板房的模样。

从村台向远处眺望,黄河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动脉”,将散落在黄河岸边的美景串联起来。为全力打造黄河岸边的“绿色城墙”,我市以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为抓手,全力建设黄河堤防生态文化长廊。如今,在黄河大堤两侧栽植的法桐、白蜡、柳树、杨树等苗木花草,唱响“绿色音符”,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自然美景。防浪林、行道林、适生林、护堤林等“四林”,构成了绿意盎然的黄河生态廊道。

“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人才振兴“有好戏”

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戏台中,最大的主角是农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逐梦沃野,为农村大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郓城县玉皇庙镇的赵鑫,就是众多奔跑在乡村振兴新赛道上的“新农人”,她一边致力于农业科技化,通过无人机为农民减负;一边改良创新传统花糕,传承传统技艺,在农民技能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在她的带领下,其团队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拥有100架植保无人机和100余名“飞手”的专业化队伍,从单一飞防植保服务发展成为“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托管服务组织,日作业能力达到10万亩,累计服务面积达500万亩,有效减少了农业人工及生产成本。

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的肖佰建也是一位寄情于农业农村的“新农人”,在我市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中频频亮相的“山农酥梨”就是出自他之手。偶然了解到山东农业大学培育的新品种“山农酥梨”后,肖佰建萌生了转型做果木种植、将“山农酥梨”引入家乡的想法。他经多年尝试、培育,最终将其落地菏泽,并按照“高校+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进行种植管理,在争创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带动农户致富。

为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我市大力开展“回引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建立包联制度,对创业人才建立台账,实施包联党员干部与人才点对点“串联”,区镇组织部门统筹抓“并联”,形成人才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制定“定制化培养”计划,为各领域人才返乡创业提供“一企一案”服务。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乡风文明“有好戏”

在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整体推宣活动中,巨野县工笔牡丹画《盛世牡丹》惊艳亮相,这是农民画家徐凤秋花费两个月时间专门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活动创作的。

巨野县以工笔画为产业,以书画院为龙头,以专业画家为引领,组建了庞大的书画志愿者队伍,带动群众学画、卖画,以书画为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年参加免费培训的群众达数千人。

40岁的马凡叶是巨野县麒麟镇十里铺村村民,因遭遇交通事故,导致下肢高位截肢。他在书画院老师的免费辅导下,掌握了工笔画绘画技艺。学有所成后,他也加入书画志愿服务队伍,并创办了巨野县残疾人绘画创业基地,免费向当地农民尤其是残疾人提供培训,不少残疾人在他的指导下作画,由他帮助把画销售出去,每年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是不少村镇探索的新方式。鲁西新区马岭岗镇建立了“爱心积分超市”,通过推行“积分制”工作模式,倡导群众在美丽庭院创建、自律助人、孝老爱亲、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上“下功夫”。小到毛巾、口罩、垃圾袋、蚊香、洗手液,大到水壶、脸盆、扫帚、拖把,群众在文明创建活动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自己想要的相应分值的商品,逐步形成“文明换积分、积分兑实物”的良好氛围。

党风带民风,乡村治理“有好戏”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

9月22日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鲁西新区岳程街道琵李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灯火辉煌、人头攒动,频频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这是琵李社区新建戏楼的首次亮相,也是当地为满足群众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特意举办的文化盛宴,更是当地加强乡村组织建设,提高乡村凝聚力和活力的举措之一。

组织“有力量”,乡村“有好戏”,只有组织振兴,才能用党风转村风,用村风促民风。鲁西新区吕陵镇靳庄行政村在2019年以前,是一个“软弱涣散”村,村班子整体战斗力不足、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经过加强班子建设,不断强化工作合力,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修路修下水道、成立合作社、学养殖思路、学技术,村集体经济慢慢壮大,如今焕然一新的村内环境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积极创建农村党建示范片区,不断凝聚农村基层组织力量,按照“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近”的原则,打破村庄界限,按照横向联合、纵向管理的方式运行,形成党建引领、区域融合、抱团发展、整体提升的格局。恒然云农产业基地、安顿庄草莓产业基地、穆李村采摘产业基地等,正是党建示范区实行村级联动、推动产业发展结下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