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华
回忆是盏灯,照亮我的心房,也照亮我走过的路。
在纪念入学菏泽二中60周年之际,回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激情岁月,我仿佛真的又年轻60岁。青春的烈火禁不住再度燃起,满腔的热血禁不住滚滚沸腾!
1963年9月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那一天,刚刚小学毕业的我,在父亲的陪伴和母亲的目送下,怀揣录取通知书,踌躇满志地跨进菏泽二中这座神圣的殿堂,从此开启崭新的求学之旅。
菏泽二中当时乃一所大名鼎鼎的重点完中。初一到初三每年级各四个班,高一到高三每年级各两个班,其生源都是各中小学的尖子生;各科教师皆为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学能手,其教学质量堪与号称“北大清华后院”的菏泽一中相媲美。加之我们这一届恰逢“六年一贯制”的大改班试点,这意味着我们将从初一到高三一竿子插到底,不仅将免去中考环节而直接参加高考,重要的是学校从师资配备到管理机制皆优于一般。班级名称也一改十四级几班为“一零几班”(我班自然排序为104班)。同时在经济上除对家境困难者发放一定数量的助学金外,还每人每月补助12斤粮票。这对当年生活普遍困难的我们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从而体现了学校对大改班的厚爱。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的转型期。它虽然与小学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有着必然的共性和连续性,但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水准却倍加高远,其教育的本质性、综合性、超前性、导向性亦愈发凸显。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样,中学教育已经远远超越文化教育本身,而由相对单纯的文化教育,转为融多种教育于一体,乃至与大学教育、与漫漫人生相融相通相适应的综合性教育。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中老师们对我们的“摇动”“推动”和“唤醒”作用,更因了“大改班”的激励,而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语数外,还是理化生;无论是政史地,还是音体美;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管理员工;无论是教学前沿,还是后勤保障,每一位教职工都是那样的兢兢业业,那样的不遗余力,那样的呕心沥血,那样的无怨无悔。他们春蚕吐丝般忠诚地履行着各自的职责,最终为的是教学成果的最佳化,励志育人的理想化。他们留在我心中的,永远都是天使般的形象。
我不会忘记首任班主任、教数学的徐宪亭老师严师慈父般的教诲与关爱,至今他的苍苍银发和音容笑貌仍频频在我的眼前闪现。不会忘记初三班主任、教化学的朱德荣老师在我生活最困难、濒临休学之际,向学校为我争取的3元钱救济款,为此我曾如泣如诉写下那篇寄托永久感念的《泪洒上学路》。不会忘记教语文的朱惠玲老师用标准普通话朗诵课文《天上的街市》的磁美声音,正是那一堂堂语文课潜移默化的熏陶,悄然激起我对文学的热爱和理想的憧憬。不会忘记教英语的郭友训老师讲述的一个个励志故事,教物理的王怀亮老师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般的耐心疏导,其对于激发我们学习兴趣所发挥的作用是彰明较著的。不会忘记教地理的高连升老师、教生物的李绪彬老师课堂内外的风趣与幽默,其寓教于乐之效可谓事半功倍。不会忘记教体美的谷茂章老师的才华横溢,他曾在体育课上规范过我的跳远动作,在美术课上点评过我的作业,我的隶体书法颇受他的影响。不会忘记教音乐的彭东升老师的旷达与豪放,他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声音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荡。不会忘记高中班主任刘德进老师在政治课上高瞻远瞩的讲解、校团委书记侯学同老师在团员大会上热情洋溢的演说,其对于我们思想的活跃与成熟,颇具诱导启迪作用……教过我们的老师数不胜数,他们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我们正是在领略诸位老师崇高风范和奕奕风采中,实现心灵的洗礼。我们文化的长进,知识的积累,思想的进步,人性的成熟,无不源于这浩荡的师恩。
中学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我们的正确世界观,正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想当初,我们从课堂上学到的,在校园里感受到的,以及耳濡目染接触到的,无处不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内涵、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最景仰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最信仰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最热爱的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最崇尚的是为祖国为人民肝脑涂地的英雄模范。诸如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舍己救人的英雄王杰,“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革命的硬骨头”麦贤得,“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放弃北大当农民的董家耕等英模人物,皆造就于那个伟大的时代,他们是我们年轻心灵中的偶像与楷模。我班同学曾集体聆听教务处高景飞主任含泪吟读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时间,焦裕禄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赫然占据我的思想阵地。为此我曾特意找到兼任我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公社某包队干部,希望他能做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公仆,令其颇受感动。在英模精神的鼓舞下,每逢假期,我都回村从事一些社会调查、访贫问苦、助人为乐等有意义的活动,深受大队党支部和社员群众的好评。
为写好此文,我翻箱倒柜试图查找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结果惊喜地发现我们初三时的语文课本,书中每篇课文全都鲜明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向。诸如毛主席七律《冬云》及其著作《党内反对错误倾向问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什么是知识》,以及《国际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高尔基的《海燕》,《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文章《用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下乡种地,是否“丢人”,“没出息”》等篇章,皆针对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旗帜鲜明地阐释大力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的深远意义。我们就是要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把自己锻造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首当其冲则是刻苦学好各门功课,为将来跨入大学之门和当好红色接班人打好基础。彼时彼刻,同学们无一不是求知若渴,铆足拼搏之力。尽管大家的兴趣与爱好各异,但都在朝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扬鞭策马,骎骎而进着。
正当我们刚刚学完初中课程,跃跃欲试向高中进发的时候,“满街红绿走旌旗”的“一阵风雷”,骤然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的学业固然蒙受突如其来的损失,但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二中的感恩之情。
从1963年到1966年,我们毕竟扎扎实实修完初中的全部课程,从而为我们的人生奠定殷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这与1964和1965年入学,实际在读时间一届比一届少,同为“老三届”中“老初三”的学弟学妹们相比,我们真是够幸运的。能够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前,在我们的母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课本,乃至我们的社会的教育熏陶下,得以温馨健康地成长,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因那“一阵风雷”生生延长两年之久,直至回老家待命的情势之下,我尚能接到母校通知,进入高中八级就读,当时的兴奋心情简直无以言表。然而,当我走进高中教室,却不见了许多老同学的身影,原来他们或应征入伍,或上了中专,或进厂务工,或自奔前程,致使高八级人数缺额甚多。故而学校不得不将高八级一二班合并授课。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最终对我们作出“根据毛主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经过考察,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的结论,并于1969年7月1日郑重地为我们颁发高中毕业证书,随之作出一律回原籍的去向安排。不管我们的高中阶段多么短暂,不管毕业后去向如何,我还是深为能够获得二中的高中文凭而颇感欣慰。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这也算是母校对我们力所能及的交代了。
高中毕业是我人生中一个异乎寻常的转折点。从此我正式踏入社会,迈上事业之途。虽然我的学业划上一个于心不甘的休止符,但在学校之外,在广阔天地,在茫茫社会,我被一棵棵树“摇动”、一朵朵云“推动”、一个个“灵魂唤醒”的进程,却远未结束。虽然高中毕业一律回老家的结局,曾一度令我感到沮丧与彷徨,但正像“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样,一片任人驰骋的广阔天地正赫然呈现于我们面前。尤其在当时到处缺乏知识缺乏人才的时候,我完全应该像邢燕子、董家耕等一位位回乡知识青年那样,去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一番才是。于是我当即登门向大队支书表露心声,不久便被公社教育组选录为本村学校民办教师。无论是三年级数学,五年级语文,还是六年级生物;无论是单独班级,还是复式班级,我都尽职敬业,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赢得上级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的称赞。在此期间,我一边立足本职创造优异教学成绩,一边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一边挤时间读书看报,一边踊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尤其十分关注各地回乡知青积极创业的相关报道,十分关注同学们事业的发展动向。每逢从报纸广播里读到听到回乡知识青年的典型事迹,每逢获悉同学们有的光荣入伍,有的当了军官,有的成了工农兵大学生等各种各样的好消息,我总会激动难抑,并不时以书信、日记等方式寄托相互勉励之情。在此等勉励中,我所得到的“摇动”“推动”和“唤醒”,可谓无时不在。
伴随着时代的需要,我的事业于20世纪70年代初,迎来一个令人鼓舞的机遇期。
1972年春,我被推选为大队团支部书记,不久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主任。靠着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强烈事业心,赢得党组织和群众的信任。1975年,我光荣出席地、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年又被选拔为“三不脱离”干部(1978年转为国家正式干部),之后又被选调到公社团委、党委和地(市)县党政机关工作,并不断被委以重任,事业之舟不断驶向理想的彼岸。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哪一步不与我的母校——菏泽二中根根相连?正是她当年为我们奠定的文化、思想根基,才使我们拥有可靠的人生资本,进而才能心明眼亮地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毕业后我们在各条战线创造的丰实业绩,留下的深深脚印,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可别小看当年那张涵盖满满老初中扎实功底和只争朝夕高中教育基础的文凭,正是它的丰富内涵,才铸就我们根深叶茂的人生。无论此后我们通过何种途径完成的何等深造,无论我们拿到过何等耀眼的文凭,都不能替代菏泽二中赐予我们的人生资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此刻,我倍加怀念像父母一样精心哺育我们成长的众位恩师,倍加感恩我可亲可爱的母校——菏泽二中,倍加缅怀我在菏泽二中就读的珍贵时光。我心目中的菏泽二中,将永远伴随我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