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0年04月07日
第A08版:茶乡探春行

千里奔波忙,只为白茶香

工人在车间加工白茶

杀青

采茶工累并快乐着

一叶一芽是安吉白茶的采摘标准

记者上山采访

春天到浙江采茶,春夏之交到河北摘草莓,麦收后到宁夏采摘枸杞,秋季到新疆采摘棉花,菏泽短期外出务工人员就像一只只“候鸟”,常年奔波在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菏泽组织了大规模的“西输东接”“南下北上”等劳务输出活动,实现了全市2/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度有160余万人长年在外打拼。

通过多年发展,菏泽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的宝地和沃土。归雁兴菏,大有可为。

□牡丹晚报特派记者 姜培军 冯 锴

1.4万菏泽“候鸟”助力安吉白茶复工

“还有四五天的时间,我们在浙江的采茶工作就结束了。”4月6日下午,来自东明县陆圈镇的带工老板刘强,在电话中告诉牡丹晚报特派记者。自4月1日以来,浙江安吉、杭州等地天气放晴,来自菏泽的采茶工也加快了复工复产的步伐。

“春茶季节性强,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过了黄金采茶季,白茶就从‘宝’变成‘草’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道青说,针对今年疫情、采茶“候鸟”无法起飞的情况,安吉县成立了10个白茶“候鸟”招引服务专班,分别前往包括菏泽在内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西和江苏5个省10个县市,与当地政府和中介机构进行服务对接。“我们的白茶‘候鸟’招引服务专班,驻点一个县、服务一个市,确保从劳务输出地到安吉的采茶人员招得到、输得出、送得进。”马道青说。

在浙江安吉采访期间,马道青给牡丹晚报特派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安吉县规模以上白茶种植面积为17万亩,再加上绿茶等,共计20.9万亩。今年采茶季需要26.7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25万人。对安吉县来说,25万人是个巨大的数字,因为该县总人口为47.07万人。如果外地采茶工不能按时到达,大片大片的茶叶就不能及时采收,既影响农民收入,也影响安吉经济发展。

疫情之下,安吉白茶如何抓好安全生产,牵动着安吉社会各界的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安吉县成立白茶‘候鸟’招引服务专班。

“就今年来说,直接与我们对接的菏泽采茶工为6057人。不过,不少中介、采茶工还与安吉茶老板直接联系。”马道青介绍,据统计,今年菏泽到安吉的采茶工在1.4万人左右。

这几年,在浙江安吉、杭州等产茶地区“采茶工荒”的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具有多年外出带工经验的刘强介绍,采茶工需要全天在野外站立采茶,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对一些年老体弱的采茶工来说是一个挑战;浙江大部分茶山分布在高山陡坡,容易滑倒摔伤,对不少采茶工来说也非常不易。另外,收入低、工期短、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都使得采茶这份工作难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牡丹晚报特派记者采访期间,见到的采茶工多为“奶奶辈”。因为不停地采摘,不少采茶工的手上都长满了老茧。

据刘强介绍,3月份持续多日的雨雪、低温天气,给安吉的白茶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由于无法采茶,他带去的300余名工人将近三分之一提前返回了菏泽。

百万“候鸟”成就菏泽靓丽名片

来自东明县武胜桥镇的耿素红,被采茶工选来做厨师。据她介绍,今年是她第二次到安吉参加采茶活动。根据分工,她负责五六十人的一日三餐,每天早起晚睡,和面、切菜、做饭、刷锅洗碗,忙得脚不沾地。

“每天在家挣七八十块钱,我也不出来打工。因为,我出来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不利于他们成长。”耿素红说,“要是能在老家找到这样的工作就好了。”她的一番话代表了不少采茶工的心声。

春天到浙江采茶,春夏之交到河北摘草莓,麦收后到宁夏采摘枸杞,秋季到新疆采摘棉花……据刘强、韩秀英等人介绍,他们就像“候鸟”,一年到头奔波在外。其实,像刘强这样的劳务中介并不在少数,他们带领着我市大批剩余劳动力天南海北“淘金”,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也为务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加快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菏泽组织了大规模的“西输东接”“南下北上”劳务输出活动,实现了全市2/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度有160余万人长年在外打拼。菏泽人在外创办的企业数量、规模、资产数,大体和菏泽全市的经济体量相当,创造了“菏泽之外还有一个菏泽”的奇迹。这些菏泽人遍布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经过多年奋斗,很多都成长为行业精英翘楚,他们不仅是菏泽的一张张靓丽名片,也是菏泽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从采茶工到炒茶工,一片树叶的蝶变

几片茶叶投入杯中,在开水的激荡下上下翻动,伴随着氤氲的水汽,沁人心脾的茶香四散开来,让人心旷神怡。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从茶树上一片嫩绿的树叶到茶杯中透着金黄色泽的茶水,安吉白茶要经历采摘、摊青、杀青、理条、烘干等诸多工序,这其中既有采茶工每天早起的劳作,又有炒茶工贪黑的彻夜炒制。

3月31日凌晨0时许,牡丹晚报特派记者驱车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石角村,这里是安吉白茶核心产地之一,几十名来自菏泽的采茶工在这个村子进行青茶采摘工作。此时,她们早已结束一天的劳作进入了梦乡,而该村几家茶场内依然灯火通明。在炒茶工人手里,采茶工一天的劳动成果将在这里得到升华,完成从树叶到茶叶的蝶变。

走进该村村民郑贵明经营的茶场,推开加工车间大门,茶香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深呼吸。车间一侧摆放了几排摊晾设备,上面摊满了青叶。工人告诉牡丹晚报特派记者,按照制作工艺,安吉白茶属于绿茶,但在青叶处理的环节上却与多数绿茶需要晒青不同,安吉白茶需要避光摊晾,因为经过阳光照射的叶片会发红甚至变黑,影响品质。车间内的这些青叶都已经摊晾几个小时了,待叶片萎凋后即可进入杀青环节。牡丹晚报特派记者注意到,工人会时不时地用手抓一抓青叶,来判断摊晾是否到位。

“茶叶炒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都得依靠炒茶师傅的经验,摊青、杀青等环节都很重要……”在一台轰鸣的机器旁,茶场老板郑贵明全神贯注地盯着机器上来回摆动的茶叶,他和牡丹晚报特派记者交流时并未抬头。郑贵明介绍,这里进行的就是杀青、理条。杀青几乎是所有茶类中都会用到的一道重要工序,即通过高温破坏鲜叶的组织,使鲜叶内含物迅速转化,这道工序堪称影响茶叶品质最重要的程序,而郑贵明同样要时不时地用手抓起茶叶来感受。他告诉牡丹晚报特派记者,以往杀青和理条两道工序是分开的,随着机械化的运用,两道工序目前已经可以同时进行。

杀青过后,茶叶被摊放在竹匾之上,放入烘干机烘干。“现在,你们就可以随便抓点泡着喝了……”郑贵明的哥哥告诉牡丹晚报特派记者,他们在头天晚上7点多就开始干活了,要把这些茶炒完,得到天亮了。

自此,一片树叶完成了一次神奇的旅行。

一片茶叶,两地情深

“还是生女儿好,她们空闲的时候可以帮帮你。”面对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石角村茶农叶有根,72岁的带工老板韩秀英打趣道,“别看我有两个儿子,到头来还得跑到浙江来打工。”

“两个女儿也是忙啊,每天背着茶叶下山的还不是我这个老头子!”66岁的叶有根说,随后又补充道,“韩大姐,咱们都是苦命人啊!”

话完,两位老人哈哈大笑起来。几句玩笑话,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感情。

相隔千里之遥,但一片茶叶,将韩秀英、叶有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几年来,每逢采茶季,他们都一起在茶山上顶风冒雨、摸爬滚打,从最初单纯的雇佣关系发展为目前亲密的朋友关系。

韩秀英来自东明县武胜桥镇,有多年的外出带工经历。虽然已经年逾七旬,但她依然干劲十足。作为带工老板,韩秀英除了协调雇佣双方的关系,还亲自上山采茶。老伴多病,儿女也不太富裕,在这种情况下,她年年外出务工。“出来挣点儿钱就比在家闲着强。”韩秀英说,基于贴补家用的考虑,她今年再次带领采茶工来到安吉,助力浙江人民复工复产。

叶有根和老伴侍弄着20多亩茶山,两个女儿在安吉县城上班。由于采茶季时间较短,大女儿每逢周末便回来帮帮自己的父母。

3月31日,细密的春雨笼罩着茶山,采茶工无法上山采茶,大家都待在家里休息。叶有根让老伴炖上一只鸡,特意邀请韩秀英一块吃午饭。餐桌上,韩秀英和叶有根夫妇有说有笑,家长里短谈论不休。那一刻,他们克服了两地方言的隔阂,用磕磕绊绊的普通话,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叶有根一家人和菏泽采茶工在一起的时候,无话不说。他们谈用竹子编筐的技巧、树龄逾千年的“白茶祖”,谈蜚声遐迩的菏泽牡丹、农民歌手朱之文。

不是一家人,胜是一家人。

牡丹晚报特派记者初到安吉县递铺街道石角村采访时,由于路线不熟悉,白白绕了一大圈路,也没找到目的地。无奈之下,记者拨通了韩秀英的电话,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冒着细雨,踩着泥泞,步行到一公里外的村头接我们。进村时,我们一再邀请她上车,她都微笑着拒绝了。后来,她才说“我怕脚上的泥巴弄脏了你们的车”。

素昧平生,叶有根老人对待我们如同来自远方的亲戚。初次相见,他便邀请我们去赴一场家宴。腊肉、竹笋,一道道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摆了满满当当一桌子。采访完毕,他极力邀请我们在家中留宿。因为有写稿任务,我们无奈告别。分别时,叶有根老人依依不舍,邀请我们在大门前的一棵松树下合影,并将一包自己亲手炒制的安吉白茶送给我们。我们约定,明天春天,请他到菏泽看牡丹。

2020-04-07 姜培军 冯 锴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9084.html 1 千里奔波忙,只为白茶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