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0年04月02日
第A05版:魅力单县

变“雨露均沾”为“精准灌溉”

一条香菇产业链让贫困户三获益

本报讯(本报通讯员 刘厚珉)这段时间,单县张集镇大棚香菇到了丰收季,圆溜溜、胖乎乎的香菇很是惹人喜爱。

该镇张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立新是残疾人,去年他承包了两个香菇大棚,由此走上了脱贫之路。“过去我每月领取政府二三百元的生活补贴,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并不能致富,而现在,我家大棚里的每个菌棒的纯利润就达3元钱,一棚一茬香菇能收入2万多元钱。”王立新说。

从贫困户变成万元户,得益于当地政府整合扶贫资金建设的香菇产业项目。之前,镇上的项目扶贫资金直接分配到村,由于各村项目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很多项目早早就夭折了,慢慢出现了贫困户盼拨款、政府拿到钱又不敢用的现象。本来挺好的扶贫资金,却成了烫手的“山芋”。

“分配扶贫资金就像撒芝麻,盲目投资不知道怎么去盘活。”张集镇扶贫办主任王培波说,“投资一个大棚就得花费十几万元,可还是荒芜了,着实让人心疼。”

如何把“金种子”变成“摇钱树”?2017年,张集镇启动“种子”工程,经过市场调研后,整合25个村1800多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成立香菇种植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菌棒、香菇生产和销售产业链。大棚直接建到定点扶贫村,有意愿的贫困户可以承租大棚,也可以到基地打工,还可以每年领到基地的分红。一条香菇产业链,让百姓有了三种收益途径。

同王立新一样,村民朱秀英也是得益于扶贫户的承租。“你看看这香菇长得多好,我来回一趟就能收摘12筐,干了三个多月,瘦了30多斤。”朱秀英笑呵呵地说。

2019年,张集镇3015户省定贫困户的香菇产业分红收益达到130多万元。张集镇镇长黄鹤说:“现在利润效益已经呈现,就是没有扶贫资金,也能继续发展下去,有发展后劲。”

这样的后劲,作用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由此不难看出,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相关部门不能各攥“一把米”,各唤各的“鸡”,单门独户、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效益,握指成拳方能办成大事。

单县使用扶贫资金,遵循因地制宜、灵活高效的原则,变“雨露均沾”为“精准灌溉”。一个龙头放水,才能让政策的“含金量”最大限度实现最佳投资效益,才能最终转化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2020-04-02 变“雨露均沾”为“精准灌溉”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8846.html 1 一条香菇产业链让贫困户三获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