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伟
第三部曲:登基定陶而得天下
在定陶,留下了刘邦的深远思考与胸怀天下。
刘邦在定陶的第三部曲是“帝定陶”。公元前202年(汉四年)一月,刘邦带领70万联军消灭10万楚军,终于赢得这场大规模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刘邦消灭项羽、平定天下后,马不停蹄回师定陶。此时在定陶的刘邦,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收回韩信的兵权。《汉书记载》:“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刘邦以韩信熟悉楚地风俗为由,让他到楚地做楚王。刘邦做得第二件事是“安定彭越”,刘邦以魏王豹已死、彭越时任魏相国为由,封彭越为梁王,让他去魏地建梁国,都城就在定陶。当然,刘邦还对跟随自己征战的多名将领进行分封,但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相比,他们的实力要小得多,不会对刘邦形成威胁,在此不赘言。
刘邦在定陶做得第三件事,即为“登基称帝”。公元前202年二月初,刘邦命人在氾水北岸(古代把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即氾水之阳)高筑祭坛(受命坛),举行登基大典,昭告天下,定国号为“汉”,初定国都洛阳。关于刘邦称帝之处,历史上有三个著名而确切的记载。一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曰:“即皇帝氾水之阳”;二是《史记·叔孙通传》记载,曰:“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三是唐朝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在考证之后补充道:“高祖即位坛在曹州济阴县界”。上述三处历史记载,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汉高祖刘邦是在定陶氾水之阳称帝。按照常理,项羽兵败自刎,刘邦一统天下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清除,他完全可以选择直奔国都洛阳称帝,而又为何在距离楚汉发生激战的垓下(今属安徽省灵壁县)三百公里之外的定陶(今属山东省菏泽市)称帝呢?这里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笔者以为,刘邦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至少考虑了五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应天时。所谓天时,即当时已经形成的战略格局和政治形势,能与刘邦抗衡的劲敌被悉数扫除,政治威望与战略地位日隆,因此顺应形势、号令天下的时机臻于成熟,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事实果然如刘邦所想,他在定陶解除韩信等人的兵权,很快就等来已无实权的诸侯王的联名上疏,请汉王刘邦即皇帝位。说是“请”,是据《汉书》记载道,“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儗,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冒死再拜上皇帝尊号。”刘邦假意三辞之后,接受诸侯的劝进。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春,天地回暖,柳绿花红,身着衮冕的汉王刘邦在侍人搀扶下,神情庄重,意气风发,缓步登上设在定陶的登基台(受命坛),接受诸侯王和文武百官的拜贺。据传诏曰:汉从火德,服色尚赤,定都洛阳。尊王后吕雉为皇后,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尊亡母为昭灵夫人。
第二,取地利。所谓地利,即在政治上,定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在文化上,定陶及其周边为人类始祖伏羲、尧舜生活的文明发祥之地,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经济上,定陶是被誉为“天下之中”“水陆畅通”“通达诸国”的繁荣都市;在商业上,定陶是商圣范蠡携美女西施来此定居、经商之地;在军事上,定陶位于鲁苏豫皖边界地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冲,而且是刘邦及韩信驻扎兵马的军事大本营;在价值认同上,定陶是刘邦落难复兴的吉祥之地;在情感归属上,定陶是刘邦遇到知心爱人的如意福地。定陶拥有如此诸多地利,无疑是刘邦登基称帝首选的风水宝地。
第三,得人和。公元前203年,刘邦消灭项羽,回师定陶的这段时间,他的心里一定极不平静,因为有一件棘手的难题就摆在面前:诸侯势强,功高震主,该如何应对?所谓“人和”并非易事,处理不慎就可能腥风血雨、反受其乱,这恰恰使刘邦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审时度势、知人善用,而且不拘手段,游刃有余。因此,在项羽被灭后,鉴于之前韩信索封齐王及出兵失约的教训,刘邦对愈加兵强马壮、羽翼丰满的韩信心生警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到在定陶驻扎兵马的韩信大营,在韩信一脸的懵懂中,刘邦已将印玺得手。《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高祖袭夺齐王军”,而且这已不是刘邦第一次夺了韩信的兵符。韩信辛苦训练出来的30万齐军,就这样被戏剧性地剥夺军权。由此,刘邦掌握的军队数量多达50万人,在其他各路诸侯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刘邦还把无兵无权的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定都下邳,也算衣锦返乡吧。接着,刘邦如法炮制,将彭越封为梁王,定都定陶;将韩王信封为韩王,定都阳翟;将衡山王吴芮封长沙王,定都临湘。总之,刘邦虽将韩信、韩王信、英布及彭越等人封王,让他们衣锦还乡,但对这些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剥夺军权、削弱实力、解除威胁,又对他们的封地进行限制、压缩和改变,以消除潜在的政治军事隐患。
第四,求吉利。定陶是氾水流经之地。氾水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也是《山海经》记载过的一条河。据《尔雅·释水》曰:“水决复入为氾”。即从主流分出后,又流回主流的河水,称为氾。氾水流经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曹县北,汇入古菏泽,是一条比较古老的河道。刘邦之所以选择在定陶登基,意在取氾水的博大绵延之吉利。因为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使该水名垂后世(直到东汉时期王景治河时,将氾水之道变为南济水之道,氾水之名从此消失)。
第五,送大礼。刘邦在定陶觅到自己的爱妾戚姬,刘邦要在自己的岳父岳母面前有所表现,给予爱妾一个无限风光的尊贵大礼。想想看,在爱姬家乡登基称帝该是何等的恩宠厚爱。
千年名城今安在
走进历史的深处,大汉始祖刘邦与汉代发祥地定陶——注定成为两个无法分开的词汇。“大汉之源”定陶,究竟尘封着多少历史的往事呢?
历史文化名城定陶,四千年文明独树一帜。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菏泽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历史上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二次置军。定陶在上古时期就是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发掘出了4000多年前的古文化遗址。相传舜尧二帝曾在定陶居住生活,并以此为都,统御天下。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姬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定陶。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定陶“扼菏、济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定陶拥有深厚的尧舜文化、曹国文化、商圣文化、汉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玫瑰之乡,被誉为“天下之中、商圣故里、大汉之源”。
定陶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携带美女西施辗转定陶,在此定居、经商并富甲天下,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定陶,今有范蠡墓。春秋史官左丘明、战国名将吴起、孔门高贤“三冉”、西汉丞相魏相、曹操谋臣董昭和曹丕谋士吴质、唐末皇帝李柷、37世佛祖赵州禅师、38世佛祖义玄禅师、宋代进士刘潜、明代尚书商暠、抗倭名将曹邦辅、北宋名相张齐贤、清代著名书法家牛千古、革命人士柴希修等群星璀璨,均在定陶留下感人的故事和清晰的足迹。
定陶历史上曾十二次为国,八次为郡,二次置军。春秋时期(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所灭,郡治移至定陶故城,即今塔坡刘与李线庄之间。战国时期,定陶属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始建定陶县,属东郡。此后历代,或为国都,或作郡治,置废、撤并、升降、改隶频仍。历属济阴郡(国)、济宁府、兖州府和曹州府等。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城迁至今地。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筑土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土城修筑为砖城。1941年9月,定陶抗日县政府成立。
1942年2月,中共定陶县委建立。1949年8月,属平原省菏泽专区。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历经多次沿革变迁,定陶于2016年4月29日撤县设区,成为继菏泽市牡丹区之后的第二个建制区。定陶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有16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54万。
定陶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中部、鲁豫皖苏交界地带,地处京九大动脉与新欧亚大陆桥新石铁路“十”字交会点,新建的菏泽机场、高铁站均在定陶近郊。近年来,定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菏泽市前列,在全省实现大幅度赶超进位。定陶有着灿烂的昨天,创造着辉煌的今天,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刘邦因定陶而成就大汉伟业,定陶因刘邦而愈加名扬天下。在中华文明浩荡的长河里,刘邦于千年名城定陶演绎的“三曲绝唱”——他与项羽并肩作战进攻定陶城池的兵败时刻,他与戚夫人充满戏剧性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在定陶登基称帝时的深远目光,虽已消逝在历史的深处,但他“打定陶”“奔定陶”“帝定陶”的故事,永远在这片沃土上传唱……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