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为什么称作古曹州?曹州和菏泽的地域一样大吗?曹州和曹国是什么关系?曹县为什么以曹命名?曹国是什么时期的国家,在历史上她凭什么影响后世?曹国和曹州是承继关系吗?纵观设立曹州以来的1000多年历史,曹州的发展变化是随着黄河的不断泛滥和战争的频繁发生而不断变化的。可以说,很多时候,曹州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近日,市社科联党组成员、曹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荣海生,在市图书馆举办《曹国·曹州》主题讲座,讲述了曾发生在菏泽这方古老土地上的故事。
山川形状留下文化印记
荣海生说,要了解清楚曹州的渊源,首先要弄清两个历史概念,一个是西兖州 ,一个是古曹国。
“古代中国人把天下分为九州,兖州就是其中之一。曹州所承继的这个西兖州,即不是古代的古兖州,也不是现在的兖州。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尚书》《尔雅》《周礼》等古籍都曾提到古兖州的方位,《元和郡县图志》上也记载,‘兖州在济、河之闉,因济水发源为名’。‘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属于黄河中游的支流。通过这些文字的记载,我们大致明白,古兖州的范围,应该是指济水和黄河水中间广大的地域。”荣海生说。
宋朝时,曹州有一著名的经学大家名为邢昺,他解释说:“济、河之间为兖。兖,信也。”“兖”字在古代意即“诚信”。官方史书《隋书·地理志》记载说:济水和黄河之间,属于周公和孔孟教化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受周礼、儒家思想影响,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倔强,因此被称为“兖”。
荣海生说:“早期的兖州并不是官府专门设置的一个行政管理的区域,而只是根据山川形状划分的一个文化圈印记。大家都认定这一方为兖州。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四个州,兖州是其中之一,其首府设在濮阳,管辖东郡、陈留、济阴、山阳、泰山、东平等六个郡国。大概就是以今天菏泽为中心的这一带。这是最初的兖州。”
春秋时期,曹国覆灭
周武王灭商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分封他的弟弟振铎到曹地,建立了曹国。曹国都城设于陶丘(今定陶),这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当时周朝的重镇。
“西周时,周武王之弟振铎受分封建立曹国,因治理有方,广受民众赞扬。但是,西周末年曹国王室内部矛盾重重,为争夺国君之位,还多次出现兄弟相残、叔侄相杀的悲剧。《诗经·曹风》中有《蜉蝣》《候人》和《下泉》三首诗,内容都是百姓对贵族、贵族对国君的讽刺和咒骂,反应了当时情绪高涨的民怨和尖锐的矛盾。只有提及振铎时,才有‘淑人君子’的赞誉。”
在经历被灭国又复国的动荡之后,到曹共公时,曹国已经非常衰弱。但曹共公反而比以前的国君更加奢侈荒淫。受其羞辱的重耳回到晋国后夺取了国君之位,开始讨伐曹国,这次战争,直接摧垮了曹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从此以后,曹国基本上就成为一个人见人欺的主了。公元前515年,曹国国君被宋国扣留,客死他乡。更可悲的是,已经沦为大国附庸的曹国,其最后一代国君曹伯阳自不量力,还妄想称霸,最终被宋灭国。”荣海生总结说,曹国建立初期比较富足,而且处于殷商文化和周文化中心圈交汇处,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文化。
曹州见证魏晋历史
由于汉朝时黄河沿岸地区水灾严重,到公元35年时,即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兖州的州府迁到了昌邑,并扩大了管辖范围,增加了任城、济北两个郡国。据了解,昌邑就是现在的巨野县大谢集一带。
“汉安帝时,著名廉吏杨震出任东莱太守,途中夜宿兖州昌邑县。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是杨震举荐的门生,王密就想借此机会报答恩师的举荐之恩,夜间给杨震送去了十斤黄金,杨震拒收。这为世人留下了‘四知’美谈。后来,杨震的儿子杨秉还做了兖州刺史,也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他自称为官‘三不惑’,即不为酒、色、财所惑。”荣海生说。
东汉桓帝时期,跋扈将军梁冀向朝廷索要封地,将昌邑划走,兖州迁移到了鄄城。
东汉末年,曹操借攻打黄巾军之际引兵进入兖州,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兖州牧。曹操的家人在前往兖州途中被杀,亡于徐州。曹操当即发兵徐州。吕布趁机进入兖州。曹操回师兖州,两军在此相持一百余日,多次发生战争。曹操最终取得胜利,在兖州建立了根据地。为他日后做大汉丞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魏取代东汉后,把兖州城迁移到了郓城的廪丘。魏文帝曹丕曾贬其弟曹植到鄄城,并派人对他实行监视。曹植在鄄城称王三年,没有人身自由,心情郁闷,仿铜雀台修建了高台,人称陈王台。他经常到上面读书赋诗,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曾令其堂弟陇西王司马泰出任兖州刺史。后来,司马泰的儿子司马越任丞相兼兖州牧,亲自统兵驻扎鄄城,兖州治所迁回鄄城。
永嘉年间,兖州被羯(jie)族人所占。于是,晋怀帝又设兖州于郓城廪丘。东晋时期,兖州为东晋和北方各政权轮流掌管之地。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兖州又移治于济阴定陶。因为政权多变,当时天下南、北兖州并存,后来又在瑕丘设立东兖州,故称定陶之兖州为西兖州,管辖沛、济阴二郡七县。
“西兖州前后仅存在了50余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兖州改名为曹州。”荣海生说,历经世事变迁,西兖州取曹国之“曹”为名,曹州之名终于落定。
隋唐时期,曹州易名
“曹州设立以后不久,杨坚就把持了北周的大权,开始屠杀皇族。上柱国大将军尉迟迥造反。曹州附近的沛郡、兖州均投降了宇文迥。尉迟迥的大将檀让攻克了济阴,占据了曹州。杨坚出兵镇压,大将军于仲文奉命攻打曹州,大败檀让,活捉了尉迟迥所任命的曹州刺史李仲康。”
杨坚统一天下后,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制后的曹州不但失去了对济阴、濮阳两郡的管理,同时也失去了对原来所属县的管理。曹州存在了大约三十年后被改为济阴郡,郓州改为东平郡。隋炀帝时,农民起义不断,曾控制了今曹县、定陶、成武一带。最终被唐军镇压。李渊将济阴郡更名为曹州,管辖济阴、定陶等七县。天宝年间,又改曹州为济阴郡。唐肃宗时再改为曹州,管辖济阴、乘氏、成武、冤句、南华、考城六县。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曹地再次陷入战乱。
黄河水患改变曹州版图
“后梁时,为阻止后唐进攻,后梁招讨使段凝在滑州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滚滚黄河水淹没了曹州。此后的黄河一遇到洪水便溃堤成灾。黄河频繁决口,民不聊生。”提起致使水患频繁的“人祸”,荣海生言语凝重。
此后,水患一直纠缠着这片饱经苦楚的土地,富饶不再,逐渐地荒人稀。
宋朝时,曹州升为兴仁府,汴京留守杜充令人扒开黄河大堤阻挡金兵南下。大水在兴仁府漫流十余年。1168年,黄河大决口淹没曹州城,曹州被迫迁移到今菏泽城,管辖济阴、定陶和东明三县。
“元朝时,工部尚书贾鲁组织修复黄河,韩山童、刘福通趁机起义,随后攻占曹州。韩林儿政权设立了曹州行省。明朝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南迁至安陵镇,再迁磐石镇。”荣海生介绍说,由于境内人烟稀少,洪武四年,曹州降为曹县。
直到朱棣称帝后,明政府开始大规模从山西往曹县迁发移民。范仲淹的后代范希正任曹县知县的时候,由于治理有方,得到大理寺丞张骥的赏识。张骥上奏朝廷建议升曹县为州,设置并管理曹县和定陶二县。1446年开始营建曹州城。后来多任知州都对城墙进行加固整修。
明末,巨野人徐鸿儒组织白莲教徒,在郓城发动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清初年,为镇压起义,清兵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戮,史称曹州惨案。史书记载,经此浩劫,曹州大地多年没有再长出一棵大树。
“雍正十三年时,曹州升为府,设菏泽县,为曹州驻地。1855年,黄河再次决口,忙于与太平天国军作战的清政府,任由黄河泛滥,造成了黄河的又一次大改道。反清起义持续爆发,曹州府几经战乱。清政府精心训练的王牌军覆没于曹州,清廷上下万分惊恐,也预示着大清王朝内外交困的局面已接近极点。”
1897年,在曹州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清政府虽采取了保教、“惩凶”等措施,企图以此取得德国的谅解。但德国仍以此为借口,悍然派兵舰侵占了觊觎已久的胶州湾。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1913年1月8日,中华民国废除旧有地方制度,曹州随之改为菏泽,“曹州”这一地域概念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