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晴
报名者好几百人,录取者寥寥,菏泽一中的压力很大。为满足社会广大学子的要求,不久就又补录了一个三班。
当时的校长是刘瑞呈。
李超显所在的九级二班共43人。班主任是朱明月,教生物。后来改成教时事政治的王乾领,他是菏泽曹县人,年轻帅气,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据说他在一中初中毕业后就留校工作。他性格随和,为人勤快,对同学们十分体贴照顾。
菏泽一中聚集一大批名师,不少堪称饱学之士。如化学老师王星楼、教古典文学的王朗安、数学老师郝继冉、物理老师张水石、物理老师许志轩、物化老师高明轩、历史老师王永瑞(其女儿王凌云,北京革命博物馆研究员,女婿王宪增,北大教授)等。少年超显感到有幸的是,这些老师的课,中学六年中他都得以聆听。
刚入校时,教作文的是陈锦琳。第一次老师给他们现场命题作文——《我最敬爱的人》。那时,买不起钢笔,用的是醮笔,底稿是绿格黄草纸。当时是1953年秋天,抗美援朝胜利没多久。超显写的是志愿军,因为父亲也是军人,父亲为抗战而负伤牺牲,所以他写起来充满真情实感,如有神助。
入校那阵子特别想家,尤其是晚上洗漱后躺下,他总是想起母亲和老家。星期六上午作文,下午,归心似箭的他趁放假就往老家赶。他带着干粮,几乎是一路小跑,深夜才到家。在家一天后又匆匆返程,周一下午才到学校。
回来后,有同学告诉他,“上午陈老师评讲作文,你的文章被当成范文。本来老师点名让你朗诵,只是刚入校,班里大家都不熟悉,都不知道你去了哪里,结果一时间都在找你。”
那时的外语是俄语,学校的外语老师都是英语改行的,如田竹桥、史济群、牛凡等老师。其中田竹桥年龄最大,他以前还担任过老六中的校长。虽教外语,但其实他的中文书法极好,同学们还见过他书写的悬挂在别人家的中堂,清新隽永,遒劲有力。可见,民国时期过来的老师,学贯中西的人才还真不少。
那时“中苏友好”,整个中学六年,超显他们学了六年俄语。为提高实用性,避免“哑巴俄语”,学校里特别组织特殊的写信活动——即这里的男生写给苏联某校的女生,反之亦然。不装信封,全是以明信片的方式统一寄出。一两个月后,这里就收到对方的“回信”——人家那里写的是汉语,每行字的下面再附上俄语。这样一直坚持到高三的1959年,没想到出现“中苏论战”(即“九评”),一下子出现两国的政治大分歧,就连中学生的学习交流也中断了。
学校重视体育,教体育的老师也多——如邹源富曾是山东省黑白篮球队主力,教田径和篮球;姚相远曾是长跑冠军,带大家长跑;另外,还有周孝志教田径,张红旗教体操、单双杠。
学校还有一位特殊的老师,他就是车仲石。他学问极好,高中毕业班临近高考前尤其繁忙,不仅要上课,还要开大会做时事报告,主要就是“猜题”。据说,他猜中的比率很高,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后来,听说他返回到老家郓城的一中当了校长,并在那里退休。
因是烈属子弟,一中的六年中超显依然享受着国家救助。只是这时,昔日的小米直接换成助学金,初一时八万二千元(相当于后来的八块二角)。那时物价便宜,他吃得又省,一般都是和同学们围蹲在一起——中间放着咸菜盆,每个人都是啃着窝窝头喝着稀饭。偶尔学校的食堂也开点荤腥,但很少,节庆时才遇那么一回。再说,同学们大多是农家子弟,吃苦早已习以为常,故而他的饮食花费极少。至于笔墨纸张费用,李超显也是节减着用,本子都用到最后一张纸,铅笔几乎用到短得难于握住。就这样,补助金每月还有一两块钱的结余,每次回家,他都亲手交给母亲。
整个学生阶段,超显的成绩一直很好,每一科都不偏门,尤其是语文、数学和俄语三科更是优异。
同学都很上进。初中毕业时,除个别同学因为家境贫寒上了吃住学全包的师范学校,全班几乎“一锅端”上高中。他呢,除连年的三好生之外,还光荣地加入共青团。
上高中时,他被分到高中八级一班。整个高中,一直讲究全面发展,不分文理班。学校不提倡加班加点,同学们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全神贯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