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王 霞)日前,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一位“困难”不典型肺栓塞患者。“困难”是因为患者和家属无法清楚地表述症状,给医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不典型”是因为患者不闷不喘,没有典型的肺栓塞症状,而是医生通过一项项异常指标分析诊断出了肺栓塞。
肺栓塞是一种非常凶险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指肺动脉的一条或多条分支阻塞引起的疾病。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困难导致患者在第一时间的死亡率高达70%。
据了解,患者刘女士今年60岁,感染新冠病毒后,持续20天卧床不起,浑身无力,进食非常少,并且患有精神分裂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家人见其症状持续无好转,送往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内科医生王妨娥第一时间接诊,刘女士言语错乱,无法正常沟通,家人也说不清症状,仅表述为乏力、食欲差,这可给王医生出了个大难题。
面对这位问诊困难的特殊病人,王妨娥对其进行常规辅助检查,发现肺CT仅提示支气管炎,其炎症指标全部阴性。而通过仔细观察,王医生发现患者心率一直偏快,血氧饱和度低,双下肢水肿,并不像其家属描述的仅仅是乏力、食欲差。医生的心始终悬着,因为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推测,刘女士的病情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
患者卧床20天,双下肢水肿,医生推测深静脉血栓可能性极大。于是王妨娥亲自陪同患者做了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显示:双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这让医生更加担心,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各个器官,可能引起肺栓塞、脑血栓等危险疾病,致死率非常高,随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后果不堪设想。静脉血栓加上患者心率快,血氧饱和度偏低及患者细微临床症状,科室团队反复综合分析,高度怀疑患者存在肺栓塞。为尽快明确病情,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医生再次与患者家属耐心解释、沟通,告知需要进一步做肺动脉CTA造影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并针对患者的精神疾病,特地邀请该院心理治疗团队给予指导和帮助。最终,检查顺利进行,结果提示:肺栓塞。
医生立即采取合理治疗方案,给予抗凝等治疗。10余天后,复查下肢静脉彩超,血栓消退,刘女士的病情趋于稳定顺利出院。王医生反复交代其家属按时来院复诊,以便指导其规范服用抗凝药物,并告知生活中如何预防血栓等注意事项。
刘女士的疾病得以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得益于医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及各科室团队的良好协作,从而使病人的病情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