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2年11月17日
第A04版:魅力单县

钢铁锻意志 薪火淬匠心

——访单县非遗打铁手工技艺代表传承人沈亚敏

沈亚敏、沈宗振父子配合得十分默契

沈亚敏在炉火中锻铁锨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对单县莱河镇丁楼村打铁匠沈亚敏来说,个中感受尤其深刻。

无论春夏秋冬,沈亚敏都会围着火炉奋力捶打,尤其是在酷暑,烈焰炙烤,伴随着浃背的汗流,让人顿生怜悯之情。

笔者距离沈亚敏的家还有百余米,即能听到节奏感很强的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只见沈亚敏左手抓钳子,右手握小锤,对面的妻子秦秀华双手举大锤,你敲我打,同频共振、桴鼓相应,配合得十分默契。对于打铁的这份情缘和灵犀,还要从沈亚敏继承他老父亲的打铁手艺说起……

沈亚敏说,他的父亲沈井法,40岁开始干铁匠,那时,家里孩子多,还是集体生产体制,与其他劳动一样,打铁可以挣工分。父亲干了30年,直到拿不起钳子和锤子。

沈亚敏的父亲吃苦受罪大半辈子,并没有让一家子富裕起来。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当时年幼的沈亚敏来说,也不例外。于是,沈亚敏和哥哥一起跟父亲学习这门手艺。“我12岁辍学,跟着父亲打铁,曾经爱面子想到撂挑子,有的学徒熬不下去就走了,但我还是没有放弃。”沈亚敏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刻苦钻研钢铁原料的质量、容量、型号、特性等,将工匠精神和传统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打铁要出师,学满需三年,可想而知其中的历练与艰辛。沈亚敏说,锻造一件铁具,至少要经过八九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接过父亲的钳子和锤子,沈亚敏从最简单锻造的扒钉开始练习,选料、加温、盯火、锤打、淬火、磨口……每一步都不容出错,而且要精益求精,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打铁除了工序繁杂外,还特别考验眼力。沈亚敏说,打铁不像做木工,可以用尺子在木料上标示规格,传统工艺打铁只能靠眼力和经验,不断翻动原料,最终锻造出理想的铁件。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沈亚敏在淬炼中总结经验、传承技艺,力求创新,实现自己的“手工制造”新品牌。“关键是见火,最好阴天或早晨,因为光照强度弱些,能看清楚火候,好把握材料质地……”细微之处,显现出沈亚敏的敏锐和用心。

除了勤于钻研,沈亚敏还“走出去”,向同行业的老师傅取经。沈亚敏认为,学习借鉴是最好的传承。他多次到济宁拜师学习打剪子的独门绝技,得以真传。

婚后,妻子秦秀华逐渐成了沈亚敏的帮手,而且还成了行家里手,夫唱妇随、心领神会、配合默契,锤起锤落,铿锵有力,传为乡邻街巷佳话。如今想起和妻子栉风沐雨、夙兴夜寐、烘烤煎熬、敲敲打打已近30年,锻造不计其数的铁件,同时也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和信念,铮铮铁汉的沈亚敏忍不住泪水潸潸。

沈亚敏所在的莱河镇是单县的山药主产区,挖掘山药的专用工具套铲是从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演变而来的。沈亚敏是单县最早制造套铲的手造者,掌握着宽度、长度及带土性能的核心技术。“我还改进了锵子锵套铲的工艺方法,一天可锵100把,比传统工艺提高了10倍的效率。”沈亚敏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沈亚敏锻造的“沈三红炉”品牌闻名遐迩,劳动铁具畅销辽宁大连、湖北襄阳、河南周口、新疆和田等地,尤其是挖掘山药的超长度套铲颇受山药主产区的青睐。沈亚敏自豪地说;“我家的所有铁件都打印着电话号码,添加微信下单,支付货款,我这边就发货,有的工具还上了飞机,而我都没有坐过飞机呢!”“我与他家的铁匠铺打了40多年的交道,用的抓钩、铁锨、镐头等都是他家造的,大件小件好使唤、省力气、出好活、毛病少。”老用户孙绍平说。

在制造工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突飞猛进的今天,从事打铁的手造者越来越少,技艺且渐行渐远。“手工打铁太受罪,挣的是苦力钱,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干的。但我要坚持,把这个传统手艺和工匠精神传下去。”沈亚敏说,现在他的儿子沈宗振接过了大锤,与自己的母亲一样,成为父亲的帮手,而疾锤强击的锻造,均有儿子沈宗振持大锤。“锻钢铁就是锻意志,我还要接过父亲的小锤,把炉火烧得更旺,把这门手艺传承好!”沈宗振说。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