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大家普遍都比较重视“读”,陈寿《三国志》中就说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把一篇文章、一首古诗词读懂、读深、读透,百遍其实也并不夸张,关键在于这“百遍”如何读,读完之后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可能就因人而异了。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题目,明类别、知地点、析情感
题目是古诗词的眼睛,在阅读中需要多加留意。有的古诗词题目十分明确,题材类型一望而知,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均为送别诗;贺知章《咏柳》、骆宾王《在狱咏蝉》、陆游《卜算子.咏梅》等均为咏物诗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怀古诗词;而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则属于山水田园诗。明确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做进一步的鉴赏。
有的古诗词则在题目中点出了写作的地点,如李商隐《安定城楼》、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李白《金陵望汉江》等,对写作地点的了解,也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探究。
有的古诗词则在题目中或明或暗地写出了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张九龄《望月怀远》,重点在一“怀”字,即思念之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的流露在“忆”字上,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乡念亲之情;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悲”字可以说是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只一个“喜”字,作者面对悄然而至的春雨的愉悦心情便跃然纸上了。
二、读作者,看背景、知流派、晓风格
知人论世也是鉴赏诗词的方法之一,了解作者,首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年代,如我们读李白的诗,就离不开盛唐这个历史背景,文化创作的良性发展与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不仅是李白,同时期的杜甫、王维、岑参、高适等,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高昂雄浑、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同理,读杜牧、李商隐的诗,也要结合晚唐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读作者,不仅要看历史背景,还要看诗人们各自所属的文学流派,同一时期的作家,往往从属于不同的流派,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就属于豪放派,而姜夔、周邦彦则属于婉约派;同在盛唐,也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同一文学流派的风格往往比较接近,了解了诗人的风格对诗歌鉴赏大有帮助,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李白,他的诗风是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清照的词风则是以南渡为界,前期委婉清新,后期感伤沉痛;而陆游的词风则变化多样,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情低唱。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多读、多积累。既要注意总结整体风格,更要注重区分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历史时期、同一流派的作者,由于个人的遭际不同、学识水平不一、个人眼界格局大小有异,导致风格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三、读关键字,品语言、赏技巧、探情怀
读懂题目,了解作者,都是为了对诗词文本的深入探究所做的基础工作,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词呢?抓住关键字来读,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一首诗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就很容易成为关键字。例如宋代诗人刘邠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中的“忽起”和“万点”即为关键字,“忽起”描摹东风吹拂垂杨的动态美,“万点”则写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的细密的声响,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雨后池塘清新怡人的春景图。
例如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敲”字和“落”字,就可以看作是本诗的关键字,已经过了夜半时分,可约好的客人却久久未到,诗人不免心中焦急,百无聊赖之中,诗人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无目的地敲打,竟然把灯花都给震落了,这两个动词,构成了一个形象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
再例如宋代诗人严羽的《江行》,“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这首诗颔联中的“残”、“断”、“新”、“生”可以看作本诗的关键字,在作者眼中,雪是“残”的,雁声是“断”的,“新”月初升,潮水汹涌,景色如此凄迷,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虽没有明言,但在这凄凉的景色中,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对古诗词中关键字的品读至关重要,由字而句,由句而篇,从中不仅可以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至美的艺术境界,更能学习诗人多样的表达技巧,感受他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定陶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张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