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10月28日
第A11版:厚重菏泽

定陶区官堌堆遗址:

刘邦登基处 汉代发祥地

官堌堆遗址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文杰

在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姜楼村南500米,一处高6米左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的土丘耸立于千里沃野之上,10月25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定陶仿山中华商圣文化园西边的小路一路向南,穿过姜楼村,来到这座被当地村民称为“官堌堆”的黄土岗。“官堌堆”历史上又称作“受命坛”或者“即位坛”,原是古代先民为躲避洪水的居住之地,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此堌堆上举行了登基大典,故此堌堆名官堌堆。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官堌堆遗址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高祖登基处

据《定陶县志》记载:“受命坛在城西北十里许,汉高帝即位于氾水之阳,即此,高阜犹存,今名官堌堆。”又据《曹南文献录》记载:“济阴(定陶)县汉祖坛,在县(当时县城在左城)东北二十里,汉高帝五年既位于定陶氾水之阳,故立坛。”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记载:“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甲午,这一天是汉五年二月初三,即公元前202年2月28日,这一天是大汉四百年的开始,也使定陶成为西汉王朝的开端,而汜水便是现在定陶与牡丹区交界处的一条河流。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刘邦战败项羽,平定西楚,回师定陶,曾在此召开八王会议。公元前202年正月,梁王彭越、楚王韩信等七王联名请求汉王刘邦登基称帝。是年二月初三,刘邦在此堌堆上举行了登基大典,故此堌堆名“官堌堆”,又名“受命坛”或“即位坛”。“官堌堆”既是一原始文化遗址,又是汉高祖登基之处,是汉朝的发祥地。

1957年,菏泽连续下了七场特大暴雨,降雨量达到百年罕见的900毫米,导致单县、曹县、定陶等县城均出现外坡水高于城内地面的情况。定陶县城西北十几里地外的姜楼村也浸泡在水中,唯有村外的官堌堆尚露在水面之上,村民纷纷爬上去躲避洪水。村里虽然房子塌了许多,但在四下空旷的姜楼村,因为有官堌堆,许多人保住了性命。

洪水退去后不久,村里来了一支带着测量工具的队伍,他们是从菏泽来的文物普查工作者。之后,这个官堌堆被列入菏泽专区地面文物。然而,村民们并不感到意外,姜楼村世代村民都知道,官堌堆是汉高祖刘邦登基处,早年曾有碑立在一旁,上书“汉高祖受命坛”。

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官堌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遗址保存完好

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古老的氾水和济水早已消失了踪影,由于黄河泛滥改道,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黄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昔日高大的受命坛,现已变成一个孤零零的小土丘。据当地村民回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官堌堆的占地面积为现在的五倍之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遭到严重破坏,封土被取走挪作他用,土丘之上的树木也多被砍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部分师生多次来此地考察,并在此发现和采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大量遗物。大量的鹿角化石,野生动物骨骼、牙齿,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精美的石刀、石斧、石镰,有明显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镞,造型规范的盆、碗、罐、鬲、瓮、器盖等大批陶器残片,均属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物。同时,也说明这里是一处古代大型村落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这些遗物对于研究黄河中下游,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文化特征、族属、社会性质、生产力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提供了真实的实物佐证。这些珍贵遗物的出土和发现,充分证明了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文明。

官堌堆遗址是菏泽市现存古文化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距今约5000余年。文化层堆积约13米,暴露较明显,内涵较丰富,文化发展脉络清晰,文化堆积保存较完整,丰富了鲁西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