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
第A15版:览九州

新经济催生新就业, 经济转型带来哪些就业新变化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经济正在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10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我国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而在经济转型中,新经济就业正以其就业容量大、薪资水平高、灵活性和兼职性强等特点强势吸纳就业。当前,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业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向快速转变,同时逐渐形成了新经济强大的人才需求。”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告诉记者。

目前而言,随着我国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第三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7072万人、21712万人和35868万人,占比分别为22.9%、29.1%和48.0%。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比2012年分别下降10.6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1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明显提高。

同时,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就业人员学历结构持续优化,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数据显示,2020年,就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8.7%、41.7%,比2012年分别下降2.3、6.6个百分点;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7.5%、22.2%,分别上升0.4、8.5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2年的9.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4年。

此外,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21年末,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累计18.7万人,比2012年增加2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500多人,增加2400多人;全国累计共有3935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增加2360万人。

就业渠道拓宽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从数据上看,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9月28日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大典”),与2015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其中包含了首次标识的97个数字职业。

虽然这97个数字职业名称目前尚未公布,但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职业主要涵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领域。

“新经济的就业形态多样,包容性很强。其核心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但并非所有从业者都需要去掌握相应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岗位含金量高,门槛也高,有时甚至一才难求,但很多外围岗位是信息技术衍生出来的,对劳动力技术素质要求并不高,只要会运用即可。”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可以说新经济蓬勃发展极大地缓解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总体看来,新经济明显拓宽了就业渠道,其带动就业的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31万人,比2015年增加约131万人,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8400万人,比2015年增加约3400万人。

薪资水平趋高

“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度地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换句话说,人类一旦形成对信息技术依赖,就再也回不去了。”杨国庆指出,“因此未来新经济对于就业的吸纳只会更强。能够抓住新经济就业机会的从业者将会获得更加丰厚的职业回报。”

这一方面在新经济就业的薪资水平上已然有所体现。从北京来看,2021年11月,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大数据报告》公布了部分数字职业在内的30个新职业的薪酬水平,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薪酬中位数为48.7万;年薪中位值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数字职业分别是信息安全测试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分别为32.4万、29.3万、28.0万。

“新经济是为宏观经济增加新动能,是人才阶层跃升的阶梯,是社会阶层流动的有效保证。”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记者,“总体看来,新经济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大力发展新经济,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也要注意避免短期新经济的影响。”

“行业稳定发展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盘和林指出,接下来,新经济发展还需尽力识别短期的新经济热潮,发展有长期潜力、稳定发展的新经济。“人才如是,投资者也如是。要避免造概念,要脚踏实地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

从地区上看,稳定新经济的产业链条,人才也会自然聚集。例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年中,我国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具备一定产业链相对优势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长迅速,分别增长了35.0%、12.0%和7.3%。同时,上海、北京、广东、浙江4省(市)十年间人口密度增量均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上。从人口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海、沿江地区及内地城区集聚,东部地区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