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07月15日
第A10版:牡丹园

又到夏日听蝉鸣

□赵永红

又到了一年一度听蝉鸣的时节。

在中国古诗词中,描写蝉鸣的诗句不少。宋代诗人杨万里《夏日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唐代诗人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从不同时空,不同心境描写了听蝉鸣的喜乐与无奈。

古语云:蝉始鸣,半夏生。夏至刚到,蝉就成了夏日的主角,迫不及待地向世人宣告:夏天来了,夏天来了……都说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可蝉却不管,要把这个消息说上一整个夏天。

记得小时候,初夏的夜晚,我们拉上一张凉席,抻在院落的空地上,弟兄姊妹们挤在一起,一边仰望着星空,享受着母亲蒲扇带来的清凉,一边听着阵阵蝉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睡至半夜,天气凉了,才会被爸爸妈妈抱进屋内的床上。那凉风胜过任何风扇和空调,那蝉声仿若天籁之音,至今时常萦绕在耳旁。

蝉鸣的时间大部分是白天,中午蝉鸣得最欢,天气越热,温度越高,蝉鸣声也越高。那种声音时断时续,有时仿佛是一场比赛,你方唱罢它登场。有时是孤军奋战,拖着长音一人自娱自乐。夏日雷雨来临前,蝉鸣的声音最大,既整齐划一,又宏大壮阔,好像告诉人们:暴雨要来了,都赶快躲进屋里吧。

那时候,田间地头,上学的小路旁都会栽满各种树木,因此也会有蝉住在树上。背着小书包,一路听着蝉鸣,迈着轻快的脚步,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打猪草的树林中,由于几乎没人来往,更是金蝉栖息的好地方。我们在草地上打滚、游戏,听蝉鸣、捡蝉蜕,直到太阳下山,我们才开始行动,不大一会工夫,把篮子装满了草,在蝉弹奏出的美妙乐曲声中,回到炊烟袅袅的村庄,回到蝉香四溢的家中。

摸爬叉最好的时候是雨后,土地松软,利于爬叉出地面。每逢赶上这好时候,我们兄妹都会一齐上阵。一手拿着一根竹竿,一手拿着一个空瓶子。天刚擦黑时,一般是先在地上瞅,看到地上有一个不大的黑洞,我们就会轻轻地用手指把洞口扩大,一只爬叉还在“东张西望”呢,已被我们作为“战利品”收归囊中。天再黑一点,我们就开始在树上捉,有的刚从蝉洞里爬出,向树的方向爬行,有的刚刚爬到树根部,有的爬至一两米高,低的,我们顺手牵“羊”;高的,我们就用竹竿捣下来,再瞪大眼睛在地上瞅;有的爬得实在太高,竹竿也无济于事,我们就会抱着一个“放生”的心态,让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一晚上下来,收获颇丰,大家倒在一起,有满满一大盆。

除了捉爬叉,最高兴的事还是吃爬叉。当时的吃法主要是煎炒,一来省油,二来更多地保留爬叉的味道鲜香。

回到家里,母亲都会将我们刚摸回的爬叉用清水淘洗干净,然后生火,在锅中少放一点油,撒一些葱花,放适量的盐,等油热了,再将爬叉倒进锅内,先文火慢炒,等爬叉有半成熟了,就用锅铲使劲地将爬叉按扁,继续慢火煎炒,等空气中弥漫开来爬叉的香味,就可以出锅了,我们最幸福的时光也就来临了。每当这时,我们会吃得满嘴流油,肚儿滚圆才罢休。

整个有蝉的时段大概持续两个月,而这两个月,也是当时我们能吃上肉的时节。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形象逼真地描写了天真少年捉蝉的情形。

这也就是我们捉金蝉的第二种方式。我们首先要从马尾巴上取一根又细又长黑色的毛,用手拈成双股,然后套成可拉伸的圈,小心翼翼地绑在一根竹竿的顶端,这时,捉蝉的工具就算制作完成了。听到哪片树林里蝉鸣声大,我们就会向那片树林进发。等进了树林,我们就会放轻脚步,慢慢地向有蝉鸣的树靠过去、靠过去,然后将竹竿举起,屏住呼吸,用可活动的拉圈套蝉的头部,一旦套住,我们就会眼疾手快猛地向下拉,一只金蝉就稳稳地套了下来,伴随着蝉的鸣声,我们轻轻取下,放进密封的容器里。这种方式捉金蝉,绝对是个技术活,一般收获不会太大,但趣味性强,孩子也都喜欢干。

在我们当地,金蝉又名“知了”。“知了”的名字很富有“禅”意,“蝉”与“禅”相通。

关于“蝉”与“禅”之间的关系,曾有人留下这样一首妙诗,细品很有味道:“要悟禅机先悟蝉,知了二字莫轻言。禅本无形依万物,蝉虽草虫历千险。意乱清音增烦恼,心静蝉声伴安眠。若有若无随心性,蝉声便是无字禅。”

记得前年,我也曾写《咏蝉》诗一首:“地下潜修整三年,冲破黑暗莅人间。为了不多快活日,且唱且歇度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