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5日
第A08版: 看菏泽·深读

劳动课走进中小学校园

黄岗小学的孩子们在该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劳作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2022年暑假开学后,由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正式开始实施。届时,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新标准中根据学段为孩子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目标,且每周不少于1课时。这意味着,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需求。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教育部门、单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多举措开展劳动教育,务求让每个学生都爱上劳动。5月31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和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名单》的公示结束,郓城县侯咽集镇黄岗小学名列其中,也是我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学校。6月13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驱车赶至黄岗小学,一探该校在劳动教育开展以及联动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校园内弥漫花果香

6月13日9时许,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赶至位于郓城县侯咽集镇黄岗村东北角的黄岗小学时,稚嫩的朗朗读书声不时自校园传出。与大多数小学校园不同的是,黄岗小学校园内除去绿化植被外,阳光照射最好的几处园圃里,种植着众多品种不一的农作物和瓜果,成熟的农作物散发着各自特有的淡淡“丰收”味道,茁壮成长的农作物正努力地伸展着身躯,伴着校园内的众多“小主人”沐浴在阳光下一起成长。

“这是我们班负责种植、管理的花生,长势非常好,种植方法、管理技巧我们都摸索清楚了。”该校四年级11岁的学生魏丁帆一边小心翼翼地在花生间挪动、除草,一边告诉记者,“种植前,先深耕整地并起垄10厘米左右就行,还得施肥。出苗后,要及时除草、除虫,等到了结荚期,最好追肥一次。后期还可以喷施叶面肥,每周喷一次。”

说起校园内正种植的花生、油麦菜、韭菜等,魏丁帆及同学们纷纷互相补充着介绍起来,并说得头头是道。据了解,这些知识有老师教授的也有家长传授的,在他们的细心照料下,校园内几处被规划成几何图形的农田里,一株株农作物翠绿挺拔、长势茁壮。

教学楼后面与学校操场相邻的是菜园,内有学生种植的大蒜、豆角等蔬菜,还有几株刚采摘完的杏树、正在攀爬竹架的葫芦,几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相互配合着挖蒜。“大蒜也是学生自己种的,从种植到中间管理再到收获,全程由学生自己操作,老师仅起到引导、指导作用,实际参与比在书本上、黑板上看更直观,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感悟。”该校教师郭太坤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学生们亲自动手种植,一同体验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开发田园课程

让学生喜欢上劳动课

除去田园劳动课程,黄岗小学还充分利用乡土和田园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据侯咽集镇中心学校校长赵善武介绍,该镇自2017年就开始规划了劳动教育课程,并于2018年春天在黄岗小学教学楼前建造了几处田园几何图形园圃,尝试在园圃里种植各种蔬菜,让学生进行田园劳作。

“后来我们又把石碾、石磨、织布机、农耕用具、黄河水车等劳动元素搬进校园,建设了乡村记忆馆、泥巴馆、葫芦馆等劳动教室。”赵善武说,“与此同时,我们又在学校外面开辟了大型劳动实验基地,形成了完善的田园劳动体系,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懂得了幸福是需要用双手劳动创造的,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了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镇全面推广田园劳动课程,推动乡村劳动教育蓬勃发展。”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七彩葫芦”课程是该校的精品课程之一,分为10个章节。设计课程时,多个章节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赏葫芦》章节有“葫芦架下讲革命英烈故事比赛”,《画葫芦》章节有“巧手颂党恩画葫芦比赛”,《写葫芦》章节有“搜集并书写关于葫芦的革命故事”要求。其中,“三只葫芦渡黄河”的故事最让学生们感慨不已。

“我们当地一直流传着‘三只葫芦渡黄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当年刘邓大军要在这个地方渡黄河、挺进大别山,需要找到敌军的《黄河防线图》。但是,敌军将黄河上的来往木船全毁坏了。当地一位地下党员在腰部绑上两个葫芦,背部挂着一个葫芦,利用3只葫芦,在夜晚渡过黄河,把《黄河防线图》送到刘邓大军手中,帮助刘邓大军一举歼灭了防守黄河的敌军。”郭太坤介绍道。

与“七彩葫芦”课程相对应的乡村葫芦馆也是该校学生十分喜爱的上课场所。“大家来看,我手中的这只葫芦上画的是水浒故事里的人物,怎样在葫芦上作画,如何充分利用葫芦的形状规划人物线条分布……”在乡村葫芦馆,美术教师正上美术课。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葫芦馆分为很多展区,既有“水浒人物”“二十四节气”,也有“文明少年”“阳光路上”等。

“黄河少年爱泥巴”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与之对应,学校设立了泥巴馆,从寻找红胶泥到晾晒储存,从提前泡水软化到捏制模型,从风干到上色,每一道程序均由学生完成,并把泥巴课分设不同的教育主题,如“捏雷锋像”“捏动物”“捏建筑”等。乡村泥巴馆里还有很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展区,摆满了学生的泥巴作品,作品浸透了学生最纯真的情怀。

从无到优,

4年趟出教改路

“劳动教育是一种教会青少年以劳动获取幸福生活、以智慧劳动创造生活的人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是一门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黄岗小学校长王艳慧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4年前,我校开始实施进入劳动课程的教学及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和田园资源设计开发了包括田园数学、田园诗语、田园科学、田园种植、田园编织、田园STEAM、七彩萌芦等十几门课程在内的田园课程体系,与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宽了育人渠道。”

王艳慧表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劳动,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在付出、收获、分享的过程中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还能与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红色文化等教育融合、共进。“比如泥巴课,孩子们天生对泥巴感兴趣,我们专门请来村里塑神像的老艺人授课,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师生们学会了制泥方法和工艺流程。”王艳慧说,“如何让捏泥巴与其它学习科目结合起来,泥巴课在设立初期,我们就联合所有学科老师进行了探讨,比如让学生结合学科知识,捏出了大型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泥塑教具,让他们亲自测量、计算,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与此同时,该校还建起了养殖园,养了鸡、鹅、兔子、鸽子等,还建起了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泥巴博物馆、烧陶窑、沼气池等。王艳慧表示,为让孩子们能记住家乡的历史文化,学校精心编制了“留住家乡的美”系列活动课程,包含《美妙动听的家乡歌谣》《精彩感人的家乡故事》《古朴淳厚的家乡风俗》等课程。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们记住了家乡的美好,深化了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校还开办了种植、养殖、麦秸画、泥塑、跑旱船、踩高跷、跳竹竿等10多个社团,孩子们可根据兴趣爱好入团参与活动。

近几年,黄岗小学因为乡村劳动教育探索和田园课程开发,吸引了万余名教育同行参观学习,2018年11月举办了菏泽市乡村教育现场会。2019年,该校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课程试验基地。2020年,该校田园劳动教育课程被评为山东省校本课程优秀案例。2021年10月21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在四川成都召开,黄岗小学以“深耕田园课程,绽放劳动之美”为题做了经验交流。

近两年,我市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乡村学校的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黄岗小学把全部教育资源对外开放。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到学校读书、踢球、捏泥巴,越来越多的家长也陪同参与。学校成为开放社区,也成为引领一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地。赵善武表示,“学校应该办成孩子们时时刻刻都想来的乐园,让乡村学生享受到别样的幸福教育,体会到乡村教育的精彩,让乡村的孩子变成喜爱乡村的一代新人,让他们成为美好乡村的建设者。”

家校共同关注,

让劳动变成习惯

劳动课成为课程规划的一部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像烹饪、做家务这类课程,总有在家里完成的时候,我想会有不少家长‘代劳’,最后变成拍照发到微信群里打卡的形式主义。”市民张志说,尤其是对初中阶段毕业班学生而言,时间紧、压力大,若把劳动课作业再带回家,会造成额外负担,恐怕学生怨声载道、老师不好收场。

“我看到劳动课设计得非常丰富,但如果每个课时都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像玩儿一样过去了,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启发,所以我希望不论是农耕还是志愿服务,都要持续开展,都要有着非常明确的课程目标设计。”市民韩文博说,“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是每位家长担忧的,课程中是否会用到各种电器、天然气,以及外出实践,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有一定安全隐患,学校和教师身上背负的责任就更大了。”

怎样让劳动课真正落地,把众望所归的好事办好?家长们期盼学校能担起责任,学校也希望能获得家长们的配合。

“劳动教育还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赵善武表示,“劳动教育可以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比如种植蔬菜,不能种上就没了下文,要让学生把劳动成果带回家分享,还要评价、鼓励,激发劳动兴趣。”

劳动课重回校园、劳动教育大力开展,也催生了对于劳动教育基地的需求,单靠学校的力量很难满足土地、设备等投入,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志愿服务方面也一样,需要村委、社区的配合,保障实施空间才能合理规划课时、有计划地开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