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白樱
整理: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敏静
夜幕降临,当万家灯火渐渐熄灭,我却依旧独坐窗前,一轮明月惹相思,希望它能帮我捎去那无尽的思念……
谁能相信,独在异乡,我最大的牵挂竟是那个从小到大都想逃离的人——我的母亲。这些年,当我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考验,也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才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和不易,也由衷地敬佩她。母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曾是一位才华横溢、追求浪漫的职业女性,却又命运多舛,饱经风霜,成为一个清贫的农民。尽管如此,母亲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善良、独立和坚强,她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坐标,是我温暖的依靠和隐形的铠甲。
5月8日,我们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节日——母亲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母亲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感恩生命的长河中,有母亲的相依和相伴。
为爱放弃工作远走他乡
我的母亲是四川南充人,外公曾是当地的村支书,外婆是妇女主任,他们思想积极,觉悟领先。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母亲显然不输常人,她自幼天资过人,12岁时就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在全县作报告。母亲读高中时,赶上了“文革”,学生们停课闹革命,母亲经常带领大家积极参加“文革”活动。
母亲常说,上高中时她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文革”时期她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参加活动,耽误了学习,导致1978年恢复高考后落榜。尽管没有上过大学,但母亲的才华无法掩盖,由于表现突出,高中毕业后母亲就被推荐至南充市某文化馆工作。母亲能歌善舞,长相出众,还经常组织各类大型活动,成了文化馆里的风云人物。那时的她不乏追求者,很多异性家庭条件优渥,可以让母亲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她却丝毫不把物质条件看在眼里。母亲是个天生追求浪漫的人,那些追求者终究成为了她生命中的过客。
1972年,我的父亲到四川当兵,闲暇时,他经常去文化馆阅览书籍。父亲年轻时长相出众,也是一个追求上进的积极分子,他立过功,到西藏剿过匪,尽管不善言辞,却赢得了我母亲的芳心。在他们相识之前,我的父亲已经在菏泽曹县的老家订了婚,那时的婚姻一般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有感情可言,但父亲和母亲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彼此认定了这段姻缘。于是,父亲与老家的未婚妻解除婚约,与母亲走在了一起。
母亲的过度关注成为我的枷锁
山东男人思想观念较为传统,结婚后女方要跟随男方回老家生活。为了爱情,母亲辞掉文化馆的工作,追随父亲回到曹县老家农村。由于工作调动出现了意外,母亲这个职业女性就此沦为清贫的农民。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饥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家里的生活环境可想而知,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母亲经常晕倒,每次都是邻居家的老奶奶带来银针对母亲施救。我想,那时,她或许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后悔过。
1981年,我出生了,一年后弟弟也来到了我们的小家庭。弟弟从小长得漂亮,人见人爱,所以,尽管生活清苦,但有一双可爱的儿女,母亲觉得值得。和众多女性一样,母亲也会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那时,弟弟成为她最大的精神支撑。
1986年,我们家迎来了第三个孩子,他是我的二弟。二弟天生兔唇,母亲却不放弃,她辗转奔波于多地的医院,终于治好了弟弟的疾病。弟弟天生聪明,自幼懂得孝道,每次父母务农回家,他总会打好了水端到父母面前,这一点,大他几岁的姐姐和哥哥都做不到。可天不遂人愿,1992年,年仅6岁的弟弟意外溺水身亡,母亲因此伤心了很久,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后来,她去附近的基督教堂听圣经,终于凭借着自己的毅力从那段痛苦的经历中走了出来。自此,我和弟弟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大弟弟虽然很聪明,但是,他性格顽劣,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外出打工。此后,母亲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恰巧我学习成绩优异,且有着迅速吸纳新知识的能力。求学时的我承载了母亲所有的梦想,她把所有的关注点全部放在了我的学习上,母亲希望我比所有的孩子都聪明,只有这样她才能感到安慰。我表面顺从母亲,心里却对她有极大的意见,所以小时候我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我觉得她不爱我,在她的眼里学业比我更重要。
读高三时,母亲背着我给班主任写信,希望她能多留意我的学习。本是善意之举,殊不知,在我看来,母亲的行为特别天真,她给我的正常学习造成了妨碍,不仅多此一举,反而让我对她产生了反感。母亲的过度关心和关注成为我的枷锁,我迫切地想要逃离她。
高中毕业后,我顺利地考入省内一所大学,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我原本打算攻读硕士或者考公务员,但是,在处理感情问题上,我走进死胡同,因而影响了我的选择。大学毕业后,我匆忙结婚,相夫教子,做起了无业青年,母亲十分惋惜,但她最终尊重我的选择,也从未多言。
母亲一生坚守善良,用爱温暖他人
尽管母亲的很多做法我并不认可,但不可否认,她始终是位善良的女性。1994年,安徽的一名男性家里出现了灾荒,他带着妻子逃难来到了我们生活的镇上。那时,其妻刚刚生产,而他们身上的钱早已用完,无奈之下,男子一路乞讨走到了我们家。母亲看他穿着破烂、又急又饿,便热心地询问情况,当得知男子已经乞讨了一路却无人肯帮时,母亲赶忙盛了两碗热饭。男子临行时,母亲又拿出了家里的几十斤面粉塞到了他的手里,男子一步一跪,含泪退出了家门,他说这一袋面粉可以救活他们一家三口的性命,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份恩情。可他并不知道,这一袋面粉对我们家来说也极其宝贵。
母亲的善举不止这一件,尽管生活清苦,但她还主动抚养父亲的侄子,让其感受母亲般的温暖。
叔叔排行老三,家庭贫穷成了他娶妻路上的绊脚石。当地的熟人领回了一个南方姑娘介绍给叔叔,二人很快产生了感情,并在村里结婚生子。孩子三个月大时,叔叔和婶子回南方探亲,谁料,这一去,婶子的家人硬生生地把她扣在了家里,自此,堂弟便成了没娘的孩子。
叔叔不会拉扯孩子,堂弟只能由爷爷奶奶帮助喂养,母亲心疼堂弟没娘,于是,经常送钱到爷爷奶奶家里,帮助堂弟健康成长。2006年,奶奶去世,母亲便将年仅16岁的堂弟接到家里来抚养;2007年,堂弟被查出肾病综合征,母亲二话不说,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为他治病;2009年堂弟的父亲因病离世,看着侄子的至亲相继离开,母亲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惋惜,更对侄子多了一份疼爱,将他视如己出。
在母亲的观念中,有房子才算有家。2010年,母亲贷款为自己的侄子盖房,希望他的内心能够宽慰,也希望他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值得庆幸的是,堂弟非常优秀,他当过兵,在部队荣获无数荣誉,成为一家人的骄傲。
经历生活的变故,终于理解了母亲
以前我不理解母亲,总觉得她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全部强加在了我的身上。就像当初我闪婚时,她并不支持,而是希望我找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通过工作慢慢走出感情的阴影,不希望结婚后我和社会上的待业青年没有区别,而我却没有理解母亲的苦心。
直至2017年我离婚后,开始反思人生,回忆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我和母亲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当我试着去走近母亲,才慢慢理解她,心结才一点点被打开,甚至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
仔细想想,那个年代的父母为了生存已经拼尽了全力,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心子女的心灵,这是时代造成的,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如今,身在江苏常州的我很少有时间回家探望母亲,但我对母亲的思念和歉意却愈发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