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12月29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开展了课后服务、实现了有需求的学生应保尽保,惠及全市135万名中小学生。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市教育局开展好课后服务作为有效抓手,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实现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全覆盖。市教育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完善课后托管工作机制,在学段上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在保障上明确了多渠道经费保障措施,在激励上明确了参与教职工补助政策,在资源上打开了第三方引进的大门,在内容上由“托管服务”向“素质教育”提升,全方位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提档升级。目前,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开展了课后服务、实现了有需求的学生应保尽保,惠及全市135万名中小学生。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保证课后服务效果。根据“双减”工作要求,课后服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坚决杜绝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充分挖掘自有师资、利用校外资源力量,供学生选择课程达到100门以上。比如开展情况较好的单县实验小学,落实“和美教育”课程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后服务坚持“社团化”和“特色化”原则。学校研发实施“科技创新、道德品质、艺术审美、体育健康、人文素养、劳动教育”六个门类、共4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曹县五台山路小学探索服务实行“N+1”模式。即各类社团课程及其他它综合类活动加1项学科类辅导。针对“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可以提供什么?”“家长担心什么?”三项内容列出问题清单,召开课后服务课程研讨会。力求在“1”上做出成效,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在“N”上做出品质,社团活动课程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课后服务已经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新名片”,成为我市“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