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明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东明县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大县、生态宜居名县”目标,认真践行“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实有力地迈开了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十四五”开局呈现新气象。
东明县1—10月份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6亿元,增长22.5%;税收收入16.4亿元,增长50.9%,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增长26.4%,总量居全市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20亿元,增长30%,总量居全市第一位;进出口总额241亿元,增长38%,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为
近年来,东明县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立足该县南北产业特色鲜明、差异显著的发展实际,精心谋划“北工南农”空间格局,蹚出一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东明路径”。北部功能区,主要包括县域北部5个乡镇,该区域主要承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任务,全县新上工业项目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集中向该区域布局,全力打造“鲁西南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南部功能区,主要包括县域南部9个乡镇和整个黄河滩区,该区域主要承载绿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发展任务,全力打造全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
主动对标新旧动能转换部署要求,在高端化工核心产业上重点发力。东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园区作为承接项目建设、聚集经济优势、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大园区聚集大项目、支撑大产业,着力打造“项目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园区精益化”的特色经济高地,加快产业向集群发展、向高端提升、向生态转型。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深入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按照“重点产业突破”要求,全力以赴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精准对接全市“231”产业体系,策划实施重点工业及配套项目40个,总投资800亿元。其中,东明石化10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即将中交,旭阳集团30万吨己内酰胺一体化、中信国安轻芳烃联产等项目加快建设。旭阳集团围绕打造鲁西南高端聚酰胺新材料基地,立足现有装置产能,规划实施了30万吨己内酰胺一体化、环己酮己内酰胺尾气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了“苯—环己酮—己内酰胺—聚合切片”的完整产业链条,为最终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项目保持了梯次推进格局。
决胜滩建 乡村振兴
作为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奋力推进,集中开展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复工复产、集中攻坚、决胜冲刺三大行动,1200余名干部日夜钉守村台一线,高频次进行督导调度,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先后攻克了征地调地难、拆迁清障难、引黄抽沙难、沉降夯实难、施工组织难、质量监管难、群众工作难、资金筹措难、选房分房难和搬迁治理难等十大难关,最终夺取了滩区迁建的伟大胜利,圆了12万滩区群众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苦苦盼望的“安居梦”“幸福梦”。
新建成的村台社区,以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标准建设,一村一品、一台一韵,民居全部采用高档、优雅的别墅风格,同时党群服务中心、学校、超市、卫生室等配套完善,绿化亮化美化硬化一应俱全,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大力推广现代高效农业。
日前,地处黄河滩区内黄河生态产业园区内,近千亩水稻开机收割,喜获丰收,亩产量1400斤以上,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周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距离长兴集8号村台2公里远的东明县万亩虎杖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人工虎杖种植基地。借助虎杖、秋葵等特色农业兴起了乡村旅游产业,村民每月多增收2000元左右,不仅解决了村台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还带动了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一大批特色种植业项目发展起来,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在小井村北二三里处,上百座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银光,这是集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小井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常用工人大概有30余人,临时用工最多时一度达到200余人,园区已经成为村民发展致富的重要抓手。
东明县大屯镇围绕木材种植、销售、生产、运输形成了全链条式产业群,仅板材产值就达59亿多元,利税1.5亿多元,木业产业已成为大屯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并将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兴盛和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补齐短板 破茧蝶变
如今的东明大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骨架路网快速拓展,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市政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路宽了、城绿了、人乐了……一座绿色、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正悄然崛起。
今年,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公园相继开放,给东明群众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状若如意的湖面,玲珑奇趣的怪石,委婉通幽的小径,花样繁多的树种,古朴幽雅的亭台,潺潺涓涓的细流,东明湖生态公园随着东明城市建设的脚步,如旭日东升,焕发勃勃生机,重新成为东明靓丽的盛景。
东明湖生态公园以郊野公园为特征,适应市民健身需要,兼具观光旅游、体育竞技、园艺节庆、科普教育功能,突出东明武术之乡、门球之乡特色,建设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等26个体育活动场地和儿童游乐广场的体育公园,主题鲜明、设施齐全。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的指示要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教育“全面改薄”项目949个,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新建、改建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项目21个,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全面“清零”。深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高考成绩实现连年攀升,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现场会在东明召开。
深入推进健康东明建设。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成投用,县中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新院正在建设,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在全市率先纳入财政预算,多元普惠养老服务体系走在全省前列,被授予“山东省长寿之乡”荣誉称号。
扎实办好“惠民”实事。在全省率先实行城区公交免费乘坐,累计为群众减免费用过亿元;新修改建农村公路2900余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通车里程全市第一;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机关事业在职人员工资待遇与市直单位已经持平,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聚力改革 优化环境
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始终,持续推进“九大改革攻坚行动”,聚焦“七个突破”,明确98项重点改革任务和2项自主攻坚课题,统筹建立县级领导干部领衔推进和重大事项专班推进制度,台账化精准管理改革任务落实,14篇改革创新经验被省市推广。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调整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精减事业单位124个,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加快推进行业综合许可“一业一证”改革,大力开展“跨省通办”政务服务,11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东明在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测评中获得“优秀”等次,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位。
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新城老城同步建设、协调推进。注重实现“点状式”棚改向“成片式”开发转变,做到了路网管网、景观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项目统筹布局,全面提升了城市载体功能。今年以来,完成西关、二纸厂、东关菜市场等8个片区的征收工作,成方连片的开发格局已经形成。万福河绿色长廊、五里河绿色长廊、东明湖生态公园、逍遥湖公园……空间开阔,乐在其中,人们沿河漫步,健身、赏景、怡情,享受发展成果带来的新变化。新建改建城乡中小学34所、公办幼儿园29所,黄河滩区24个村台社区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教学环境彻底成为历史。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600余件。本报通讯员 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