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武 霈
一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需要各方力量凝聚,也是这份凝聚而成的火炬,照亮着一线劳动者奋勇向前的高铁建设奋斗之路,在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平凡岗位上将萤火汇成星光。这里,记录着他们与日兰(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的故事。
跨越70年,一对祖孙见证菏泽轨道交通巨变
在跟踪报道日兰(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建设的这两年,令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一对祖孙关于菏泽铁路跨越70年的不解之缘。
背负前辈的期待,参与菏泽高铁建设
1950年,一名17岁的姑娘耗时两天,才从济南辗转到达菏泽,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那年春节,由于交通不便,姑娘无法及时与父母团聚,只能独自听着窗外的鞭炮声,边吃饺子边哭。离开菏泽70年,她还经常向外孙提起这段孤独的经历。也正因此,她对“菏泽”这个城市的印象只有“贫穷、闭塞、交通落后”。
直到2019年,老人的外孙调职到菏泽,临行前,87岁的老人家仍然念叨着:“你真要去菏泽呀?那里可挺穷的!交通不方便,过年能回来不?”
年轻人踌躇满志:“姥姥,我们中铁十局正在菏泽修高铁,我当然要去!”
老人有些难以置信,拉着即将远行的外孙问:“菏泽真能有高铁?等修好了,我要坐高铁再去一趟菏泽。几十年没去了,到时候你可要带我去看看牡丹!”
为了尽快出发,这个名叫杨泽华的“80后”没有选择普通列车,而是自驾3个小时从济南来到菏泽。此后的大多数时间,他都与更多建设者一起忙于鲁南高铁的建设工作,希望早日看到铁轨铺设、高铁行驶在菏泽的土地上。
他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除了家人跟菏泽铁路的缘分,我们中铁十局跟菏泽也有渊源。1977年至1980年,经过菏泽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我们修建的,当年的技术负责人潘瑞才老先生也还健在,如今已经80岁。40年了,我们这代人从前辈手中接过了这份责任,在努力为菏泽建设第一条高铁线路。这种传承令我们年轻人无比自豪!等日兰(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通车,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菏泽的首条铁路线和首条高铁线都是我们建设的!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轨道交通的巨变!”
感受着菏泽百姓的期待,不辜负当地政府的支持
在菏泽当地修建高铁线路的日子里,令杨泽华感受最深的,是菏泽百姓对高铁的殷切企盼,是当地政府对高铁建设的大力支持。
在市区苍南路框架中桥旁,曾有一块20米宽的高铁工程介绍牌,附近村民闲来无事就去那块牌子下晒太阳、闲聊。
他们经常仰着头、梗着脖子,长时间盯着牌子看,哪怕看不懂图上的介绍,也久久不愿离去。遇到穿工作服的,一看对方是修高铁的,村民们就凑过去问:“咱高铁啥时候能通车呀?”
附近的很多老年人,即使有些已经腿脚不便,也颤颤巍巍地站在牌子下问施工人员:“俺年纪大了,还来得及坐上咱当地的高铁不?”
工作人员有时乘坐出租车到高铁项目部,司机师傅一听乘车目的地就热情地问:“你是修高铁的吧?啥时候能修好呀?”面对当地百姓的殷殷期待,这些年轻人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又温暖的责任。
杨泽华记得,为支持高铁顺利建成,常有省级、市级领导干部到项目部开现场会。令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会议上直切要害的工作态度:“你们施工有没有遇到困难?现在就说,我们现在就给解决!解决不了的,现在立刻帮你们打报告!”
这些做工程的年轻人常与全国各地的同事交流,他们最终发现,在这样的重点工程建设中,菏泽市委、市政府是最“给力”的。也是这样务实、不推脱的政府工作态度,给了建设者们更大信心。
此外,高铁建设能带给菏泽的,不仅仅是交通便利。据了解,菏泽高铁东站建成后,将是鲁西南地区最大的高铁站,供雄商高铁、鲁南高铁共同使用,其预留的轻轨接口,将支持菏泽实现空、铁、地联运,高铁出入口将链接高速公路出入口,市民下了高速公路就能直接转乘高铁,出了高铁站很快就能赶往菏泽牡丹机场。菏泽将真正拥有网络完善、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据悉,未来,菏泽将拥有高铁物流实践基地,高铁将同步实现客运、货运,与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意向后,小件物流将更快运到市民手中。“比如老百姓爱吃的海鲜,由于菏泽当地冷链物流不便,生鲜等货物要从济宁转运到菏泽。高铁物流实践基地建成后,北、上、广的生鲜可以直接运到菏泽。清晨,从青岛的海里刚打捞上来的海鲜,3个小时就能运到菏泽,端上咱菏泽人的餐桌,价格也将比现在更低廉。”杨泽华说。
建设者们还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感受。他们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我们引进项目时,外地的公司负责人会先问:菏泽有没有机场、高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引进高端人才政策,但这些来自外地的高端人才被引进后,更需要靠便捷的交通、宜居的城市环境才能留得住。同时,牡丹旅游文化要发展,高效、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将助力文化产业的交流与繁荣。”
高铁工地婚礼见证幸福爱情
“牵手鲁南高铁,缘定牡丹之都”。2021年10月14日,7对新人在菏泽东站的生产生活房屋场坪上举行了“集体婚礼”仪式,将人生中最庄重、最具纪念意义的一刻,留在了自己为之奋斗的日兰(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建设现场。
高铁施工现场的“集体婚礼”
10月14日上午,位于菏泽(高铁)东站生产生活房屋场坪的仪式现场,铺上了红毯,搭建起了婚礼舞台,前方的热气球和两台重型工程车拉起了红色喜联。舞台前方,观礼席上为宾客准备了气球、喜糖等。这一天的场坪四周,鲁南高铁及站房、广场施工仍照常进行,钢铁机械的冷厉更衬托出仪式现场中国红的喜庆。
尽管阴雨、秋风不作美,宾客仍陆续提前抵达。一辆客车将7对新人带至婚礼现场,新娘统一身着中式新婚礼服,头饰摇曳生姿,新郎统一着靛蓝色西装搭配红领带,英姿飒爽。
“我们7个新郎都是中铁十局鲁南高铁项目部员工。大家之前都有办婚礼的打算,正好公司筹备‘集体婚礼’,我们就报名参加了。我们都跟长辈沟通过,毕竟这是人生大事,长辈们都比较支持。”新郎赵书言认为,个人筹办婚礼更多的是个人感情的见证,这样一场在高铁建设一线的集体婚礼,是一场馈赠。
王冬、张晓琼是7对新人中唯一一对中铁十局“双职工”夫妇。从2018年起,两人共同坚守在日兰(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建设现场,从相知到相守。最终,两人决定要与同事们一起,在“牡丹之都”菏泽完成自己的婚礼仪式。
张晓琼说:“大家平时都忙,可能两三个月也不能回家一趟。我们两个相对其他人还好一些,但就算在同一个项目部,如果赶上值班,一天也见不到一次。为了保工期、保安全、保质量,很多同事主动推迟了婚期。这样的集体婚礼,虽然简单但也很隆重,各方面细节考虑得也很周全。”
特殊的婚礼,见证幸福“加速度”
当日上午10时10分,婚礼仪式开始,礼炮齐鸣,新郎新娘互相为对方整理衣着,挽着手臂踏上红毯入场。在祝福的掌声中,他们在自己为之奋斗的日兰(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的见证下交换婚戒、放飞气球、接受同事与到访者的祝福。随后,公司相关负责人为新人送上红包和祝福……整个建设工地呈现出别样的喜庆气氛。
在这些新人中,有的克服了异地恋的艰辛,有的结束了爱情“长跑”步入婚姻,也有的在菏泽找到了自己的缘分。来自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共同选择在菏泽这座城市和鲁南高铁的见证下,在新时代的新风俗中,举办这样一场意义非凡的婚礼。
高铁工地上过春节,致敬一线建筑工人
高铁站作为菏泽当地的重点项目,提供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新春佳节,受疫情防控影响,项目工地上的多数工人选择响应政府号召、留在菏泽过春节。即使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多年,但对其中绝大多数工人来说,远离家乡、“异地过年”却是他们务工生涯中的第一次。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高铁站项目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听他们聊起“留菏过年”的感受。
“留在菏泽,我可以感受北方的新年气氛”
2021年2月4日10时许,52岁的蒋正华照常在高铁站房施工现场忙碌着。他负责钢结构施工。随着施工的不断推进,与数月前相比,他与工友们所站的平面高度也有所增长。清晨、日暮时,也能看到更远一些的田野和车流。
在外忙碌一年,他听着新闻里报道的疫情局势,低下头又忙着跟眼前的钢筋打交道。寒暑交替,秋去冬来,眼瞅着年终将至,他却怎么也没有料到,最后自己会因为疫情而留在菏泽过春节。
“在我的意识里,菏泽没有疫情病例,是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原以为就算过年不回老家,也应该是为了赶工期。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有在外面过年的经历,今年算是第一次。”蒋正华说。
蒋正华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于像他这个年纪且常年在外地打工的人来说,过年跟平常没有太大区别。“现在,我对象和我都在这个工地上,家里老父亲由我哥照顾,我们就算不回四川过年也不用牵挂太多。”蒋正华说。
“如果在四川,往年这时候我正在家打扫卫生,买好了过年必备的鸡鸭鱼,做菜时讲究‘辣一点、麻一点’。我们除夕夜不吃饺子,会做一桌年夜饭。大年初一、正月十五都要吃元宵。”蒋正华说,“老家那边,大家都不太喜欢在城里过春节,都想回村里。相对来说,村里过年的气氛好一些。现在,我们项目工地上有食堂,项目部给准备了年货,我可以自己炒菜,做一桌四川的年夜饭。”
“也不知道北方过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毕竟来到了菏泽,也想看看这边是怎么过年的。今年除夕夜,菏泽当地的朋友发出邀请,让我跟他们一起回家过年,我可能会去感受一下北方人过年的气氛。”又想了想,蒋正华说,“但我还要看看工地上具体有什么安排,更要照顾自己施工组里工友的心态和需求。我要先确保他们春节能过得好,才能更安心。”
决定留在菏泽过春节后,蒋正华不再考虑其他,每天照常忙着施工,积极参加项目部组织的安全生产培训等活动,考虑着施工队里的工友是否会因异地过年而情绪不好、又该怎么劝慰对方。
“要说不想回家过年吧,这是假的,其实还是想回去。”蒋正华说,“但现在为了工作、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号召,我们还是选择留在菏泽。老父亲年纪大了,过完年我想找机会回去照顾他一段时间。”
回想过去十余年的春运经历,蒋正华颇为感慨。
他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以前要坐火车回去,尤其只有绿皮火车的那些年,春节回家特别难。首先买票就很难,要去售票窗口排队好几个小时。就算买到,也很难买到卧铺票,有时候甚至只能买站票。我要带着行李挤在过道里十几个小时,特别难熬。回工地时又要再经历一次这些。可能其他人体会不到,但对农民工来说,过去那些年的春运特别难。像我这种20多年一直在外面打工的人,体会很深。但现在好了,能在网上买票,飞机、高铁、私家车,想什么时候回家都可以。”
聊起新一年的愿望,蒋正华说:“对打工的人来说,第一就是在工地上能平安,第二就是希望能多赚点钱,再有就是希望家人身体都健康,不然我工作的时候也不安心。”
只要工作不忙、疫情得到控制,家人随时都能团聚
36岁的朱叶陶老家在河北省晋州市。从去年8月来到菏泽后,他开始负责高铁站房的文明施工工作。“原本就一心等着过年回家,没想到石家庄疫情突然爆发,这个念头就打消了。也没啥遗憾的,响应国家号召,而且我们公司也说了,年后疫情稳定了再给补休年假。家人也都理解,还安慰我说可以视频见面。”朱叶陶说。
想到家人,他又说:“女儿年龄小,一听我说过年不回去了就哭得很伤心。我安慰她之后,再视频通话时就不提这事了。”
他说,由于工期较紧,春节期间他们大部分时间处于工作状态。项目部给员工备好年货后,为了减少与外部人员接触,他不打算到市区逛街,只坚持每晚休息前与家人视频通话。朱叶陶说:“新一年就希望疫情赶快结束吧,大家都恢复正常生活。这样无论是团聚还是出行,都能有机会。”
“去年为了施工,我去过雄安、西藏几个地方。现在疫情反复,我老家哈尔滨那边是中风险地区,家人都理解,我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留在原地过年就行。我儿子每年除夕夜基本都在值班,也没法一起过年。”56岁的李树忠说,往年在老家过年时自己要忙着买年货,今年留在菏泽,年货都由项目部备好,他很知足。
“等疫情结束再说吧,先不考虑回家的事儿了。坐飞机、开车都行,咱老百姓现在也都承担得起这个费用。”接受采访时,心态非常积极,李树忠期待新一年疫情能够得到控制,大家都过得更顺心。
47岁的刘林老家在河南省周口市。在由中国一冶承建的站前广场与配套设施项目中,他负责地铁预留段的施工。“现在 ‘年味’变淡了,不能回家过年,其实心里也没有觉得太遗憾。只要工作不太忙、疫情得到控制,平时随时都能团聚。”刘林说。
春节期间,负责菏泽东站站前广场及配套项目的中国一冶菏泽项目部值守人员的老家大多在湖北省。为让留菏员工春节期间也能尝到湖北风味的年夜饭,项目部从湖北采购并快递运输,提前储备了一批腊鱼、腊肉。
春节,项目部留了8人保障各部门正常运行。施工人员家在外地的有40余人,加上菏泽当地的,腊月廿九工地上依然有104人在施工。大年三十当天,项目部买了春联回来装饰,希望留守菏泽高铁工地的建设者们感受到更浓厚的春节氛围。饮食方面,他们提前统计了不同省份的留菏员工的家乡家常菜样式,列出了菜单,准备物资和做年夜饭时照着做,并给工人送去了酒和腊鱼、腊肉。虽然施工时常驻菏泽,工人们的日常饮食会接近菏泽当地口味,但春节期间,项目部还是希望大家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原本大年初一大家有半天休息时间,但留下来的工人们觉得,既然已经放弃回家过年了,就继续照常施工。当天上午,40余名工人依然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一大早就去了自己的岗位。大家也希望按时完工,早日实现高铁梦,这也是菏泽市民一直盼望的。”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日兰(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通车运营,当初最早一批奋斗在高铁工地上的施工队伍或许已经离开,来不及看一眼这座从黄河水患、革命战火中走来的古城的今天与未来,来不及看一眼自己曾为之挥洒汗水的高铁的通车时刻。但你我都知道,江湖不远,“牡丹之都”菏泽就在鲁西南大地上,等候着归乡的游子和跋涉的旅人乘高铁回来,听一曲传统戏,喝一碗羊肉汤,看一场盛世牡丹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