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保障重点群体就业”项目不仅被纳入了202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更被列入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搭平台、强培训、促就业,今年以来,团市委、市人社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教育局等单位不断强化政策落实、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优化经办服务,在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趋紧、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让更多群众端稳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托起了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聚焦产业、精准匹配,“就业”“纳贤”双管齐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亟需政府部门的一臂之力。
“我学的是汽修专业,今年12月底就开始实习了,想找一份跟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现场看了看合适的岗位不少,这样汇聚多家重点企业的招聘会对我们毕业生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菏泽工程技师学院学生胡涛说。
12月初,在一场由人社部门承办的山东省2021年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暨菏泽市重点企业冬季专场招聘活动上,60余家企业入场招聘,涵盖制造业、计算机服务、家政服务、零售业、教育、房地产等行业,提供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机械操作等优质岗位200余个,入场求职者达到600余人,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众多优质岗位,更为重点企业的招才纳贤提供了源头活水。
像这样为企业和毕业生量身打造的双向招聘会在我市并非首次,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要结合菏泽实际,更要聚焦重点产业。“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到青岛、日照与中国石油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发挥‘青鸟驿站’作用,重点开展‘231’产业体系专场招聘活动,同时还积极参与‘山东菏泽-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在山东大学等7所省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招聘推介,既帮助毕业生就业,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团市委副书记崔彬说。
据介绍,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市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积极与菏泽籍在外高校学子联系,推动省内外高校“青鸟驿站”建设,及时建立微信交流群,常态化推送家乡资讯、就业信息、人才政策等信息,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青鸟驿站”66个,累计联系高校学子8100名。
大力推行“云端”招聘和“零跑腿”就业服务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不仅要在方向上下功夫,在就业服务上也要不断创新。今年以来,团市委、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在形式和制度上不断创新,打出了“云端”招聘、“零跑腿”就业服务等“组合拳”,让就业政策落实、贴心服务落地。
“云端”招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保障就业的有力举措之一,我市通过开展网络招聘会、云直播、空中洽谈等活动,“点对点”为高校学子推送各类就业岗位。在今年年初举办的“青鸟计划·职选菏泽”2021云招聘活动中,我市通过市县联动,发布用人单位484家,挖掘岗位1925个,提供需求10348人,组织用人单位通过“线上直播厅”“云上面试间”与应聘学子进行面试、答疑。其中,城建集团、东明石化、尚舜化工、睿鹰制药、步长制药、银香伟业、国花学校、博爱医院等多家知名企业在招聘活动中依次进行了岗位推介,为求职学子和企业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在就业服务方面,市人社局不断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倡导“不见面”“零跑腿”就业服务理念,今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2021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等有关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2021年菏泽市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八项便利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实施简化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省内院校毕业生全面实行电子化报到证、推行网上签约“秒办”、举办网络招聘、强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开通毕业生档案去向实时查询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信息网网上签约高校毕业生在菏就业1530人。
不仅如此,我市不断强化青年就业见习计划,进行岗位实践锻炼,对吸纳见习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1746名青年参加见习,发放见习补贴217万元。同时对有生活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发放600—1000元不等的求职补贴。截至目前,已审核通过1200名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补贴91.88万元。
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让就业者端牢手中的“饭碗”
加强技能培训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为培育更多的就业“顶梁柱”和“主力军”,我市以职业技能提升为发力点,在全市全面推动了技能培训活动,帮助更多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市聚焦主导产业,精选了11家线上培训平台,全面开展“互联网+职业培训”,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辅导,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解决培训中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客观条件限制多、效率低等各种难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线上培训5.13万人次。
职业技能培训要有的放矢,为此,我市在强化培训中突出人才特色,紧紧围绕菏泽“231”产业需求,重点培训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产业技能人才,“送培训到企业、送实操到车间”,完成龙头企业1337人知识更新培训。两年来,全市累计举办电商培训1270期,培训12.1万人次,带动就业5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