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华
七十年代初期,幼时的我曾在菏泽老家王浩屯郭鲁过着清苦的农村生活。中秋节那天,老师嘱咐说下午放了学都不要在外贪玩逗留,回各自的家里圆月、吃月饼。这是自不必说的,就本着那期待已久的月饼谁还有心思在外面玩啊。 下午放了学刚进家门,我就扯着嗓子问娘啥时候可以吃月饼,“看把你馋的,等喝过了汤,月明姥娘爬高了再吃!”娘不耐烦地对我说。 终于喝过了汤,娘在院子里的枣树下放了一个木头小方桌,抹净了桌面,放上一捧刚摘的翠甜青枣儿和几个红皮大石榴。她颤巍巍地踩着小凳子,把挂在房梁上的篮子取下来,从里面拿出一个油纸包儿。我顿时瞪大了眼睛瞅着那纸包,终于打开了纸包,甜蜜的月饼香味儿弥散开来,我使劲用鼻孔吸食着这香味儿,似乎要把那整个的月饼从鼻孔吸到肚子里去。 银盘子似的月亮已高高地挂在树梢之上了,似水如烟朦胧着的月光从遥远的天宫飘洒下来,给大地上的万物披上了银色的衣。 父亲远在百里之外的曹县工作,中秋节也不回来,我当然是想念的。哥哥姐姐们早已静静地围坐在小方桌旁期待着,娘双手合十,朝着高挂在夜空上的月亮眯起了眼睛喃喃自语地许愿。 许愿终于结束。娘从厨房里拿了菜刀,在碗大的月饼上比画了几下,切下去,顿时月饼不再圆,变成了几个尖尖的三角形。 “娘,我要大的那一块。”“就你馋。”娘嗔怪我道。我匆匆地抓了稍大的那块月饼,还没品出月饼的香味儿,已吞下了一大口。娘把切月饼剩下的残渣儿用手划到另一只手心里,背过身去,低下头——慢慢地用舌头尖儿全舔沾了去,嘴巴微微地动了下。 我咽下了最后一口月饼,趁着月色明亮,吆喝聚集了“二憨子”“五精”“大华子”等几个要好的伙伴在月光下玩耍,并互相询问着谁家的月饼好吃。 夜深了,月亮愈发的澄净明亮,就像母亲温柔的眼睛,看护着我呼唤着我回家。月光斜照着的床头上,我忽然看到——母亲的蓝粗布手巾上,放着一个尖尖的月饼块儿。 爹、娘,您已经离开我多年了,如果您在天有灵,我告诉您:现在,咱家的日子已经过好了,国家的日子也过好了,总之是花好月圆——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