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8日
第A11版:人物志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谢孔宾传

□耿 立 编著

相传,章草由西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汉元帝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写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后人因取《急就章》之“章”字叫“章草”,“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章草是一种隶书的草写。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新书体。从史游整理编写《急就章》,才使这一新书体规律化,也就有了章草书体的范本。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清段玉裁就说:“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画往往写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纯似隶书收笔。

章草省掉隶书的蚕头却保留了雁尾,这雁尾的重笔挑出,对快速写下一字是不方便的,因此章草的地位被今草所取代。但在今草中,体现了对章草的继承关系也多而明显。书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既成宜今。”又说:“习今而不如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未见期可也。”《隶学概论》也说:“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贴而无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由此可见,学今草必先学章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者初求在法,无当于法,抑何取焉?”

接着谢孔宾给书法爱好者点出:学写章草的方法和态度。

在学习写章草时,要注意笔画的轻重,结字的体势和章法布局。书法时选用硬毫笔或兼毫笔为宜,用墨要浓润。在运笔的韵律中多半是:左轻右重,上轻下重;入笔较轻,出笔较重。在结字的特点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写、一字多态,姿致变化美轮美奂。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谐、气脉连贯,给人以水到渠成、灿然成章之美。“美术兼实用,小道必可观。”在学习章草时,要有继承与发展的观点。历史的每一页,都是在新的时光中进行的,我们和古人也不免“神情悬隔”了。古代的章草字数有限,因而我们能取法者也有限。文字学家余德权说:“写章草要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书写时尽可能选择简率程度不很高的形体。如果没有简率程度不很高的,亦可仿行书创造,只要用章草的笔法来写就行。”真是至理名言。所以,我们在认真继承传统时不可故步自封。应该在多写多读中不断积累书识,练手、练眼、练心,以求化古生新。正是“心领乃手得,气足形更完”,若是“泥古不能化,亦难臻好娟”。师古不泥古,大家共勉旃。

谢孔宾对章草用功甚深,他的谢体书法,掺进了章草的笔意。章草以汉隶为根基,突出隶之波磔,上追篆之圆转,旁借楷之法式,开创草之流变,这样它就以崭新的面目展现于世人。它兼收并蓄,将波磔美、曲线美、端庄美、流动美,融会贯通为一体,形成了章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章草艺术的魅力体现在矛盾的和谐统一之中。隶书之波磔,笔画左右开张,有飞动之势;篆书之弧环,线条圆柔挺劲,有内裹之姿;草之连属,笔势流动缭绕,有连绵之意;楷之法式,结构方正端秀,有整肃之规。章草之美正是在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局面下体现出来的。

在章草中,简约的笔画为其在字内的流动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它追古开今,纳隶涵篆,方圆兼用,草化楷写;它笔画虽有牵连,但使转自有法度,在笔画连属运行中,横、捺、点间作波磔,重按缓出,时时调节着笔墨的节奏速度;它字字独立,如星如珠,行笔疾速中蕴含迟涩,时断时续,时快时慢,气息连绵不断。整个篇章自有一种古朴庄穆、沉着痛快、纵横自然之象,章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大家。

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谢孔宾的《五体千字文》,里面就有独特风韵的章草千字文。

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我曾和谢孔宾合作,想为书法普及做些事情,于是我们准备做:楷书教程、行书教程、篆书教程、隶书教程、草书教程。

但这是一个大工程,我先开始准备楷书的资料与文字,那真是浩如烟海。两年时间,我梳理了楷书的源头、流派、重点的楷书大家和楷书的书写艺术,而谢孔宾则是书写里面的字,作为现身说法的例证。

《书法教程:楷书》里最大的亮点,是放进完整的“成武本”《孔子庙堂碑》。“成武本”《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该碑因其文佳句绝,书品位高,被誉为唐碑第一。

《孔子庙堂碑》初刻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据传,“立碑之后,车马集于碑下,捶拓无虚日,不久碑即毁,后相王李旦重刻,又毁”。因此,传世《孔子庙堂碑》的唐拓本,在宋时已极为珍贵。随后,陆续有了《孔子庙堂碑》的摹刻出现,千年而下流传至今的摹刻本仅存有两种,一在陕西西安碑林,世称“陕本”或“西庙堂”。一在山东成武,亦称“成武本”或“东庙堂”。今世人所称《孔子庙堂碑》,即专指此二碑。

“成武本”原置于成武孔庙内,碑高2.9米,宽0.89米,厚0.22米。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为“成武本”作跋“陕本泐处,此具有之”,翁方纲也曾将东、西二碑详加比较,并跋云:“‘成武本’行次位置与‘陕本’不同,是从唐初本摹无疑耳”。

“成武本”“陕本”二碑雕刻都非常精工考究。但“陕本”字体较肥,字口较深,笔画稍粗。“成武本”则字体较瘦长,笔画匀称稍细,刻画稍浅,显得圆劲古秀,更具神采。正如翁方纲所说“若论圆腴有神采,则‘陕本’似更于肄习,若欲讲求永兴用笔之意,上追晋法,则‘陕本’实不及‘成武本’”。有专家考证,“成武本”《孔子庙堂碑》当刻于北宋1025—1063年之间,系由成武人庞籍为家乡修建孔庙时携唐初《孔子庙堂碑》原拓,着人复刻于成武。宋末,该碑因河患被掩埋地下,元至正年间重新出土。元至正二十六年,虞堪为此作序并得到世人重视,该碑无论行次排列,还是碑版内容,均同于唐初刻本。加之雕工技艺精湛,葆其虞世南书法用笔神髓,再现了原碑风貌,和唐初刻本没有什么差别。

这个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完整拓片拓去,后来这个碑被当做柴油机的底座,碑身上钻了几个眼,毁坏了几个字。在编辑《楷书教程》的时候,我通过朋友,找到了日本人的拓片,放在这本书里,让大家第一次看到东庙堂碑的全貌,这是可欣慰的地方。

2009年10月18日至11月17日,在北京观音堂敦谊画廊举办“谢孔宾书法艺术展”。此次展览是由敦谊画廊、菏泽学院主办,观音堂文化大道协办,展览书法作品100余幅。当时记者采访七十九岁的谢孔宾,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书法访谈,对认识谢孔宾书法的轨迹,有非凡意义。我们完整保存,为历史存照:

书法艺术是孤独之道

——谢孔宾访谈

在当代艺术风起云涌,时有喷血之作诞生的浮躁时代,书法家们在坚守传统艺术中突破求变,于知黑守白处静观、审视时世的变迁。79岁高龄的书法家谢孔宾书法展在北京敦谊画廊展出了。谢孔宾,字卓伦,号明心斋主人。1930年生人,祖籍山东。教授,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作为首次在北京敦谊画廊的展出,精心创作书法作品近百幅。“某公偏爱把我夸,同比他人样样差。铁画银钩意象远,八十仍在学涂鸦。”这首诗虽是平日里朋友间的戏言与自谦,却也道出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看法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位于观音堂艺术区的敦谊画廊展厅古风醇厚,映射画廊主人的趣味、喜好,也许正是这些志趣相投使书法家与画廊主人一面之下就促就了此次展览。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在今天的传承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书法创作之于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创作历程?对于书法研习,作者有哪些自己的经验总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画廊休息间里采访了谢孔宾先生。

书法的教学、继承与发展

裴刚:您之前在山东教书的时候,对学生书法创作是怎样要求的?

谢孔宾:我在山东菏泽学院教书法课教了十多年,也写过几本书。像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教程:楷书》和《怎样写章草》,在山东也出版过我的个人书法集——《谢孔宾书法集》。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的。对于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从事教学工作更促使我搞创作。给学生讲课,讲书法不单纯是写字,书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字写好;第二个阶段才能艺术创作。首先要把字写正确,中国汉字那么多,要尽量地把字写正确,还要写美观,写得端正,还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起码的要求。达到这一步之后,才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得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对汉字的理解,才能创造出新的美的形式来,才算是进入书法阶段。学生中能达到艺术创作的也就是个别的几个人,很少。

裴刚:您对当下书法在国内的发展状态有什么样的看法?

谢孔宾:从优势上讲,我觉得有一些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从劣势上讲,不少人是很浮躁的,作品里轻薄的东西很多。把自己搞得奇形怪状,就认为是创新,其实不是这样的。还有一部分人,非常保守,就是学古人的东西,亦步亦趋,老是踩着古人的脚印走,一点变化都没有,这另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人,所谓创新但里边没有下功夫,对书法的内涵理解得不是那么深刻。有一些媒体在宣传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尺度,导致一些青年人无所适从,“到底算不算创新,你说不是创新,你看报纸都发表了,书法杂志上都印出来了。”

裴刚:您刚刚提到关于创新与继承传统之间关系的问题,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呢?

谢孔宾:继承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现在时代在变化,在前进,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王羲之书圣的历史地位确定了,唐代颜真卿就不是完全复制王羲之,颜真卿书法大方、庄重、浑厚、大气,就与王羲之不一样了,这就是发展。这当然不是否定王羲之,在那种审美趣味的时代,王羲之已经做得很好了。

裴刚:您的意思是东晋与唐代的时代背景、气度都不一样了。

谢孔宾:变化了,因为社会发展了。东晋是偏爱一方。他们那个时候玄学盛行,讲究风流才子,有学问的人追求隐逸的生活。到大唐开国就不是那样了,应时代的需要,就出现颜真卿这样博大精深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很美,有评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的说法。颜真卿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46

2021-06-18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44249.html 1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谢孔宾传 /enpproperty-->